- 市場分析
- 產業名錄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前身:國立陽明大學 / 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前身:國立陽明大學 / 國立交通大學)
- 英文名稱: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NYCU)
- 網址:https://www.nycu.edu.tw/
- 發展階段:其他
產業領域
D01學研機構
簡介
2021年2月1日由國立陽明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合併而成。校區主要位於臺北市北投區與新竹市東區,另在新竹縣竹北市、臺北市士林區與中正區、宜蘭縣宜蘭市、臺南市歸仁區與桃園市中壢區亦設有校區;目前共設有19個學院,附設機構有74個校/院級研究中心、1間附設醫院。本校為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
相關文章
禮來減重藥獲中國批准上市;George Church新創B輪募6千萬美元;保瑞CDMO韓客戶Rophibio生物相似藥獲美歐韓三期試驗許可;東生華、陽明交大簽產學MOU
2024-07-22/環球生技
《臺灣》泰宗首次參展亞洲生技展秀新藥、檢測、再生三支箭 7月24日至28日,2024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Taiwan)將登場,今(22)日,泰宗生物科技(4169)總經理王雅俊表示,泰宗將首次參展,本次展出將呈現營運轉型的階段性成果,以及持續升級發展「新藥開發」、「精準醫療」與「再生醫療」三大領域,發展方向包含預防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新藥U101、靶向肝臟核酸藥物、肝癌術後復發檢測LDTS、...
助攻精準醫療! 國衛院、陽明交大、中醫大6團隊 挾AI、磁電刺激、類器官技術亮相
2024-04-16/記者 巫芝岳
今(16)日,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舉辦的「2024生技研發成果媒合會」中,共有12組學研團隊發表研發成果,其中6組團隊聚焦於精準精準檢測/治療領域,分別運用AI、磁電刺激、類器官培養等技術,開發出多項精準醫療工具。陽明交大陳右穎、王經富:建立AI醫學影像穩定性檢驗平台盼成未來法規參考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系/醫學工程研發中心王經富博士。(攝影/張哲瑋)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系/...
CDE專家葉嘉新、蘇美芳:善用法規策略加速新藥研發、醫材導入AI/ML趨勢難擋
2024-04-16/記者 巫芝岳
今(16)日,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共同舉辦「2024生技研發成果媒合會」,會中除了完整呈現共12組學研團隊的研發成果外,也在上半場邀請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的藥品、醫材法規專家,分享最新生醫法規策略和實務。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王陸海致詞表示,本次發表結合國衛院、中國醫大和陽明交大三單位的量能,主題包括精準預測/預防、新穎藥物開發、創新平台應用等,希望能讓投資人尋...
陽明交大挖掘肺臟發育關鍵基因 登國際期刊
2024-04-15/記者 李林璦
今(15)日,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劉福清教授與陳仕昀博士透過動物模式證實,Nolz1基因在細胞早期發育成肺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該基因缺陷將嚴重影響肺臟的功能,此次研究有助於瞭解肺腫瘤發生過程中與Nolz1基因有關病理機制,將為肺部相關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提供新路徑。該研究刊登於《Development》。 本次研究證實,Nolz1基因缺陷將導致肺部間質細胞增殖減少、上皮細胞分化異常,甚至是支氣管分...
景凱(6549)新藥TJC-642作為新冠病毒蛋白分解酶抑制劑活性經陽明大學驗證測試正面,將持續進行TJC-642先導藥物優化開發計畫
2020-10-12/環球生技
本資料由(興櫃公司)6549景凱公司提供序號1發言日期109/10/12發言時間17:55:36發言人袁鴻昌發言人職稱總經理發言人電話03-6587721主旨公告本公司自主合成COVID-19病毒(SARS-CoV-2冠狀病毒)蛋白分解(酉每)仰制劑(proteaseinhibitor)小分子新藥TJC-642之蛋白分解(酉每)抑制活性經陽明大學驗證測試結果。符合條款第44款事實發生日109/10...
科睿唯安報告:神經科學趨勢集中臨床疾病 北榮、陽明、臺大表現佳
2020-04-21/記者 吳培安
近(17)日,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與全球資訊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發布《神經科學領域之研究前沿分析》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神經科學研究,近半數都集中於「臨床神經學」和「神經相關疾病」,其次是「神經基因學」、「突觸和神經線路」與「整合型神經科學」。科睿唯安表示,此報告透過分析全球神經科學領域頂尖論文和整體發展趨勢,發現以國家而言,被引用數高的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是美國...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 潛心雷射光學顯微術30年
2024-06-27/記者 吳培安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在他鑽研雷射與光學顯微術逾30年的學術生涯中,曾在儀器研發上多次締造「臺灣首次」創舉,促成顯微鏡領域的國際指標性會議FOM兩度來臺主辦、明年將第三度踏上臺灣,高甫仁影響力也從物理學擴及到生醫應用。即將屆齡退休的高甫仁,其願景是期盼未來將研究成果無私地分享給學術界,也笑說:「機會,該留給年輕人。」撰文/吳培安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是全臺第一所專注於生醫光電領域的研究所...
【影音】邱士華:細胞治療結合半導體晶片 跨國、跨域、跨界研發
2022-12-27/環球生技
【生醫名人錄】邱士華/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所教授跨國、跨域、跨界研發細胞治療結合半導體晶片邱士華推動精準再生臨床治療試驗平台針對高齡化社會的視網膜黃斑部病變醫療需求,甫於2021年完成合校的陽明交通大學,在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的帶領下,整合榮陽眼科團隊、GTP細胞工廠,再加上李鎮宜副校長的半導體生醫晶片,攜手打造iPS細胞生醫檢測晶片與精準再生臨床治療試驗平台,聚焦高齡眼科細胞治療。更多深...
【影音】陽明交大妙手將Biotech化為Medtech 深耕創新醫材
2022-12-20/環球生技
【生醫名人錄】林峻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主任陽明交大妙手將Biotech化為Medtech深耕創新醫材從臨床需求出發,臨床應用落地陽明交大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在醫學與工程兩校強強結合併校後成立,不到一年,便取得醫材製造/販賣兩項許可證,擁有多達8家的合作醫院的醫療資源,還是國內唯一擁有TAF認證實驗室聯盟的大學,能夠產出接軌國際監管單位的報告,讓創新醫材邁向國際市場。研發中心也...
【影音】Outlook2030:李鎮宜|臺灣晶片助攻iPS細胞製程
2022-11-05/環球生技
【生醫名人錄】Outlook2030:李鎮宜/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臺灣晶片助攻iPS細胞製程臺半導體晶片攜日本京都大學CiRA攻iPS自動化學生遍佈半導體業的陽明交大副校長、電子研究所教授李鎮宜,自2004年起投入生醫應用研究領域,開發出一系列從無線心電圖感測器、植入式神經治療晶片到半導體生醫晶片等BIO+ICT的豐碩成果。他以標準製程製作的半導體生醫晶片、具通用性,獲得了國際再生醫學龍頭Ci...
陽明交大李鎮宜鑽研半導體生醫晶片 助攻臺灣BIO + ICT大國
2022-06-16/記者 劉馨香
學生遍佈半導體業的陽明交大副校長、電子研究所教授李鎮宜,自2004年起投入生醫應用研究領域,開發出一系列從無線心電圖感測器、植入式神經治療晶片到半導體生醫晶片等BIO+ICT的豐碩成果。他以標準製程製作的半導體生醫晶片、具通用性,獲得了國際再生醫學龍頭CiRA青睞,盼成為iPS細胞品質自動化檢測解方。撰文、攝影/劉馨香根據ResearchAndMarkets預估,2026年生物醫學(BIO)結合資...
專訪京大CiRA:連袂陽明交大 迎擊iPS細胞臨床應用五大挑戰
2022-05-20/記者 吳培安
今年1月,陽明交大宣布與日本京都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成立的iPS細胞研究所(CiRA)簽訂合作協議,將以半導體晶片創新平台為基礎,共同研發iPS細胞的自動化3D製備技術。本刊獨家專訪CiRA研發中心長塚原正義、副中心長吉田信介,說明CiRA所設定的iPS臨床應用五大挑戰,以及陽明交大的跨領域研發成果如何贏得CiRA信賴,共創臺、日再生醫學的多贏局面。撰文/吳培安、劉馨香 攝影/劉馨香200...
陽明交大攜手北榮:腦瘤AI圈註 縮短術前流程、術後療效追蹤評估
2022-02-04/環球生技
陽明交大攜手北榮:腦瘤AI圈註縮短術前流程、術後療效追蹤評估無創醫療時代來臨,陽明交大吳育德教授攜手臺北榮總郭萬祐教授,開發在放射手術前的病灶精準圈註,可大幅縮短臨床作業流程,而術後的多時間點腫瘤自動圈選和體積變化計算,則可以大量節省醫師圈註腦瘤的時間與體力,提供醫師快速的療效評估參考,並客觀呈現治療療效,不會造成病人生理上負擔,盼將醫師的高級工人智慧變成人工智慧,讓經驗流傳下去。現場報導:htt...
陽明交大蔡金吾:全自動AI 分析神經影像 助力藥物開發評估
2022-02-02/環球生技
2021年12月4日,2021亞洲生技大展(BioAsia)熱烈展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今年2月併校後,首度於大型展會中亮相,展出16項產學攜手的亮點成果,校長林奇宏指出,「合校至今9個月,實際上的合校效益正在逐漸發酵,藉著此次展會以全新面貌與大家見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蔡金吾團隊,利用雙光子影像開發演算法、訓練人工智慧模型來處理神經細胞影像,對於退化、發炎程度與不同型態的細胞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陳文亮
2022-01-30/環球生技
2021臺灣國際漁業展海大從基因體、代謝體到大數據分析 六大智慧精準養殖管理解方 2021年12月2日,一連三天的臺灣國際漁業展熱烈展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宜蘭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攜手,以「智慧精準」為主軸,展出12項農漁業產學鏈結的創新成果,其中6項亮點成果包含,運用基因體、代謝體分析進行種苗篩選與水產風味分級、禽舍巡航機器人、智慧化食品安全管理平台等,以科技結合農漁業,催生新世代智慧養殖管理解方...
陽明交大攜手產運中心團隊 「一樹百穫」再添新葉
2022-07-04/新聞中心
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於110年2月1日正式合併。原陽明大學在基因體、腦科學的研究與生醫光電的發展上,深具國際競爭的優勢;原交通大學則向以理工著稱,尤在電子、資通訊及光電等領域已佔世界頂尖領導之地位。合併後雙方將共同發展AI在醫療的應用、遠距醫療、醫療機器人、物聯網與穿戴式裝置以及區塊鏈生醫Eco-system,以前述發展AI應用之成效,結合生醫及電子通訊之強項,引領產業創新動能,藉此提升我國...
林奇宏:合校效益發酵 為產學界帶出新里程!
2021-11-30/記者 李林璦
11月4~7日,併校後備受注目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首度於2021亞洲生技大展盛大亮相,展出16項產學共創的亮點成果。校長林奇宏開心地表示,「合校效益正在逐漸發酵,藉著此次展會以全新面貌與大家見面!」林奇宏強調,所謂的「產學共創」與過往產學合作的觀點不同,雙方在認知上常有差距,但高教界不僅需要產業的挹注與資源,產業也需要學界的研發量能。因此產業、學界必須要有休戚與共的精神、一起承擔成與敗,方能為產學...
桂冠營養研究室推「專屬營養檔案」 大數據訂製自我飲食策略
2021-10-29/記者 李林璦
桂冠營養研究室此次推出市面上首見,符合每個人實際現況的「專屬營養檔案」,結合臨床實驗結果、營養知識、量測數據,讓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況及目標來制定飲食以及食物建議方案,作為綜合性自我照顧健康工具。桂冠營養研究室致力於解決現代人營養不足或過剩問題,但每個人所需營養存在差異性,所以在不同情況下須採取不同的飲食策略,而如何從使用者本身能提供少數且有限的資料中,去判斷適合他們的飲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研究...
益福生醫精神益生菌PS128輔助帕金森治療 顯著延長藥效、改善生活品質
2021-10-29/記者 李林璦
益福生醫推出之「精神益生菌PS128」為經濟部學界科專「以腦腸軸線為基礎之益生菌研發」之研究成果;曾獲得2018年NutraIngredients-Asia全亞洲最佳年度益生菌產品大獎。PS128精神益生菌有別於其他消化道保健或免疫調節益生菌產品,是獨特可調節神經心理的益生菌菌株,目前已發表高達10篇臨床研究,其中包括3篇分別於臺灣、美國、義大利完成的跨國臨床研究,可改善自閉症的核心症狀。此次團隊...
瑞禾生技半導體製程晶片 多元檢驗需求 攻定點照護、細胞、食安、動物醫療
2021-10-29/記者 吳培安
瑞禾生技致力於定點照護檢驗(PointofCareTesting,POCT)之生物感測平台研究開發。其研發之「介電泳免疫分析生物感測平台」,成功將免疫分析、介電泳與電化學安培檢測法,整合在可拋棄式小面積晶片(5.4*5.2mm2)的無標記定量生物晶片感測器平台(Label-FreeBiosensorPlatform)上。此項專利感測器平台搭載的3D奈米電極矩陣與奈米級生物感測晶片,初期開發階段,偵...
嘉生細胞科技保養品、生技食品雙主軸 創新「纖連蛋白」增加肌膚防護力
2021-10-29/記者 吳培安
嘉生細胞科技此次展出產品分為兩大主軸:生技保養品及食品。生技保養品及食品原料皆來自集團總公司「嘉一香」,嘉一香活菌豬採用活菌飼料取代抗生素飼養,以最先進的人道屠宰設備取得臺灣第一張HACCP證書、並獲得ISO22000、國產CAS、產銷履歷等認證,嘉一香除了以食安最高標準服務廣大消費民眾外,亦提供國內外廠商優質肉品及生技原料來源。公司所生產的生技食品中,主要原料萃取自動物副產物,如玻尿酸、膠原蛋白...
碩英生醫聚焦抗生素耐藥性缺口 開發首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抗體藥
2021-10-29/記者 吳培安
碩英生醫展出的成果,為一款針對具抗藥性之幽門螺旋桿菌(H.pylori)感染之抗體新藥,該抗體藥物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調控宿主自體免疫之功能,進而回復患者自體免疫系統,從而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本抗體新藥是技轉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科學院廖光文教授,為市面上首款非抗生素類之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藥物。其特色為不受菌株抗藥性影響、可清除具抗藥性之幽門螺旋桿菌,施打1劑藥物即可清除幽門螺旋桿菌,並回復自體免疫系統除...
陽明交大陳文亮打造智農產業鏈生態圈 成無毒科技務農新楷模
2021-10-29/記者 李林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副系主任、教授陳文亮團隊的智慧農場管理系統,創建了「經濟作物智農產業鏈生態圈」,垂直整合智農6級產業中各環節,建立具有功能性農產品之加值技術平台,將傳統農業轉型為具功能性產品,並將此智農產業鏈模式複製至目標市場場域,創造新一代的無毒科技務農運行模式,協助臺灣農業走向國外市場,成為新農業科技與無毒農產品生產端的楷模。該系統結合了農場場域IoT監控系統、農業AI以及生物製劑配...
陽明交大許鉦宗 智慧型氣體感測晶片「I+NOSE」 AI準確量測多種氣體
2021-10-29/記者 巫芝岳
隨著環境空氣汙染越趨嚴重、全球空氣品質相關的法規把關越來越嚴格,「氣體感測器」(GasSensors)市場正逐漸增長。據市調公司統計,全球消費性市場中,氣體感測器市值估計從2014年的120萬美元,成長到2021年的3.5億美元。看準該市場,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所教授許鉦宗在其奈米生醫電子實驗室(NanoBioElectronicsLab)中,累積超過十年的前瞻技術的研發能量,開發出極低功耗的氣體...
陽明交大郭文娟「探針光學同調斷層掃描」 微創穿刺手術更精準
2021-10-29/記者 巫芝岳
陽明交大特聘教授郭文娟團隊,專注於開發非侵入、非接觸、無游離輻射,且不需標定螢光或施打對比劑的「高解析活體光學切片技術」,並結合人工智慧,提供精準的診療。本次展出的「探針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術」(NeedleprobeOCT),與「全眼光學斷層量測儀」(OCTbiometry),技術和專利皆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所持有。其中,「探針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術」技術,為一項結合近紅外光學斷層影像術與針頭,來進行臨床...
陽明交大攜手北榮 腦瘤AI圈註 縮短術前流程、術後療效追蹤評估
2021-10-29/記者 吳培安
腦瘤為腦部組織的不正常增生病灶,現行的治療方式為切除手術、放射手術、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持續觀察,而腦部磁振影像的評估在上述的診斷、治療計畫制定及治療後的追蹤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次展出的產品AI技術開發,主要來自陽明交大吳育德教授、臺北榮總郭萬祐教授研究團隊;腦瘤術前與術後多時間點的資料的準備和醫師圈註,則由臺北榮總加馬刀團隊負責。此產品在現行臨床運用上,可滿足進行放射手術前,精...
陽明交大蔡金吾 全自動AI分析神經影像 助力藥物開發評估
2021-10-29/記者 劉馨香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蔡金吾,以「神經免疫細胞影像之臨床前失智症與神經發炎藥物開發評估」為研究主軸。在臺灣,65歲以上老人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老人則每5位即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是高齡社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研究發現,神經發炎在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病過程中具有因果關係,因此,針對神經免疫系統的控制,是治療神經退化(如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腦損傷、腦中風等疾病的關鍵。蔡金吾...
智慧醫療吸睛!陽明交大展腦瘤AI、聲學智慧檢測、醫療資安、睡眠評估、基因分析工作站
2023-12-03/記者 吳培安
11月30日至12月3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南港展覽館1館一連舉辦四天的「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設置主題館,以「MIT」(Med.Inn.TechExpo,醫療、創新及技術)為主軸,展出多項智慧醫療研發成果。其中,智德萬生醫的多腦瘤AI圈註軟體醫材、聲智科技的AI-a檢測分析系統、邊信聯科技的智慧醫療資訊交換系統、陽明立方的輕量生資工作站及魔法卷軸、陽明交大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研究中心的AI居家...
顛覆高齡照護思維!陽明交大10項「MIT」智慧醫療成果
2023-11-30/記者 吳培安
今(30)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的「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設置主題館,以「MIT」(Med.Inn.TechExpo,醫療、創新及技術)為主軸,多達10組研究團隊最新的跨領域智慧醫療研究成果於現場亮相,並於展會首日舉辦開幕儀式及醫療創新交流會,爭取與會投資人的目光。 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表示,今年陽明交大主題館採取「精兵化」形式,展現合校以來產業共創的具體成果,10組參展團隊之...
陽明交大主題館登醫療科技展 10項尖端生醫科技研發吸睛
2023-11-16/新聞中心
今(16)日,陽明交通大學宣布,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的「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盛大展出,不僅於4樓L1008展位設立主題館,並在展會首日開幕儀式後,於402A會議室舉辦交流會,發表10項陽明交大尖端生醫科技研發成果;此外,也將在會期舉辦一系列技術分享及專家對談活動,邀請各界蒞臨指導交流。 陽明交通大學表示,此次主題館以「MIT」(Med.Inn.TechExpo,...
陽明交大攜手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 秀檢測治療照護創新策略
2023-07-27/記者 劉馨香
一年一度生技年度大事「BIOAsia–Taiwan2023亞洲生技大會」於7月27日至30日假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舉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主題館也於今(27)日在產學育成區N130登場。陽明交大攜手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將於7/30(日)11:00~12:30於國科會論壇區展演舞台舉行技術發表會,由李博仁、陳冠宇、陳浩夫、黃琤、傅毓秀等五位教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更力邀陽明交大TAF認證...
陽明交大攜手國科會科產平台 共創產學研醫之智慧醫護合作
2023-07-21/新聞中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主題館」今年展出單位包含陽明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之育成廠商-台灣艾克陞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智慧感測股份有限公司、艾明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嘉生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產學研醫合作鏈結之智慧照護廠商,以及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國際產學聯盟總中心)輔導的師生團隊傅毓秀、陳冠宇、陳浩夫(光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博仁等四位教授。(*廠商及教授順序依照字首筆畫排列)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研產...
陽明交大3尖端科研商化有成 亞洲生技大展亮眼登場
2022-08-31/記者 劉馨香
7月28~31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在2022亞洲生技大展上,與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新產業聯盟(簡稱科產平台)合作,共同展出陽明交大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黃琤、傳統醫藥研究所副教授林東毅,以及生醫光電研究所特聘教授郭文娟,3位教授團隊正邁向商品化的新穎技術。陽明交大主題館中,產學運籌中心也匯集亮點進駐廠商,包括益福生醫、桂冠、農譯科技、進康醫電、偉薩科技、艾明康科技、聲智科技、聚碩生技、嘉生細胞...
陽明交大產學商化有成 8廠3技術秀保健食品、數位醫學、新藥開發
2022-07-28/記者 劉馨香
今(28)日,2022亞洲生技大展(BIOAsia-TaiwanExhibition)於南港展覽館二館盛大開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橫跨生醫至資通訊(ICT)領域,由產學運籌中心以「健康及機能性食品材料」、「AI智慧方案與數位醫學」、「新藥開發與再生醫學」等三大主題展出亮點進駐廠商,同時,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新產業聯盟也於攤位上呈現校內團隊正邁向商品化的新穎技術研發成果。 陽明交大研發長蔡金吾介紹,本...
陽明交大攜手產運中心團隊 「一樹百穫」再添新葉
2022-07-04/新聞中心
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於110年2月1日正式合併。原陽明大學在基因體、腦科學的研究與生醫光電的發展上,深具國際競爭的優勢;原交通大學則向以理工著稱,尤在電子、資通訊及光電等領域已佔世界頂尖領導之地位。合併後雙方將共同發展AI在醫療的應用、遠距醫療、醫療機器人、物聯網與穿戴式裝置以及區塊鏈生醫Eco-system,以前述發展AI應用之成效,結合生醫及電子通訊之強項,引領產業創新動能,藉此提升我國...
陽明交大合併後首登展會
2021-11-07/新聞中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今年2月併校後,首度於大型展會中亮相,展出16項產學攜手的亮點成果,校長林奇宏指出,「合校至今9個月,實際上的合校效益正在逐漸發酵,藉著此次展會以全新面貌與大家見面!」同時,也透過國際產學聯盟,與中正大學、海洋大學、宜蘭大學的菁英團隊共同展出成果,分為三大主題,包含:新藥開發與再生醫學、健康及機能性食品材料、AI智慧方案與數位醫學,大秀16項亮點成果,盼成「產學共創」典範,打造臺...
陽明交大物輔系「人機一體」 啟動「樂活行動共享聯盟」
2025-01-15/記者 吳培安
賴政府宣布推動長照3.0、衛福部擬2026年起提供全租賃補助後,智慧科技輔具的商業模式終於迎來曙光。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在國科會補助下啟動「樂活行動共享聯盟」計畫,期待在產學合作下,將融合「人機一體」概念的智慧科技輔具成果產品化,為失能者、生病者和健康者實現樂齡社會願景。撰文/吳培安為因應臺灣超高齡社會挑戰,總統賴清德在2024年8月宣布,將編列927億元推動「長照3.0」政策;10月,...
陽明交大醫技系導入AI、中草藥、外泌體 引領醫事檢驗新時代
2024-10-31/記者 彭梓涵
成立超過40年的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致力培養高級醫療專才,目前已培育超過1,300名畢業生。隨著新興療法不斷推陳出新,近年,陽明交大醫技系邀請多位具國內外多年學術研究經驗的教師者加入,從中草藥、人工智慧、外泌體等前沿領域融入教學,為陽明交大醫技系學生,開拓醫事檢驗的嶄新視野。撰文/彭梓涵創立於1979年的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以下簡稱陽明交大醫技系),是臺灣國立大學之...
陽交大醫工學院鏈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讓OTC助聽器成真
2024-08-26/記者 彭梓涵
陽明交通大學醫工學院、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首次發起「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於7月24日至26日在臺舉行。為期三日課程中,多位長期致力於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國際學者分享老年人聽力受損與失智症關聯的研究,及推動OTC助聽器理念,海內外多位臨床醫師也分享聽損流行病學與社會健康的影響;此外,活動不只將國際視野引入臺灣,也邀請了產業專家,包括:瑞音生技、和碩聯合...
陽明交大醫放系 生醫影像、放射科學人才培育搖籃
2024-07-24/記者 吳培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是全臺唯一設置於國立大學,整合「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的醫放系,成立35年來培育無數專業人才。系主任許世明教授表示,醫放系有完整課程及碩博班直升制度,加上多樣化的儀器設備、臨床合作資源鏈結支援,最重要的是有跨域專業且積極參與系務的年輕師資,引領學生邁向醫放系多元職涯發展。撰文/吳培安生技醫療產業被視為繼半導體產業後,臺灣下一個「護國神山」,而人工智慧(AI...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 潛心雷射光學顯微術30年
2024-06-27/記者 吳培安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在他鑽研雷射與光學顯微術逾30年的學術生涯中,曾在儀器研發上多次締造「臺灣首次」創舉,促成顯微鏡領域的國際指標性會議FOM兩度來臺主辦、明年將第三度踏上臺灣,高甫仁影響力也從物理學擴及到生醫應用。即將屆齡退休的高甫仁,其願景是期盼未來將研究成果無私地分享給學術界,也笑說:「機會,該留給年輕人。」撰文/吳培安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是全臺第一所專注於生醫光電領域的研究所...
陽明交大設「產學共創處」 首重半導體、創智慧醫療新產業
2023-12-27/記者 吳培安
陽明交大不僅在醫療科技展中,展出10組創新智慧醫療成果,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更進一步表示,將在明年成立「產學共創處」,為學校老師的研發成果增添產業價值,並透過與健康長壽與老化科學研究中心、陽明交大竹銘醫院、臺北市立關渡醫院、民間企業的串聯,加速智慧醫療與創新照護的落地。撰文/吳培安11月30日至12月3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的「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展出10組團隊在智慧醫療研...
陽明交大10項「MIT」 智慧醫療成果 顛覆高齡照護思維!
2023-12-27/記者 吳培安
11月30日至12月3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的「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設置主題館,並以醫療、創新及技術為主軸,展出多達10組研究團隊的跨領域智慧醫療成果,內容涵蓋腦瘤AI、聲學智慧檢測、資訊安全、睡眠評估、基因分析、器官晶片、微型檢測、椎體手術、腦機介面、驗證平台等,吸引投資人與國際買家目光。撰文/吳培安、巫芝岳、劉馨香11月30日至12月3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南港展覽館1...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 培育國際化跨域人才20載
2023-09-27/記者 吳培安
成立於2002年的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是全臺第一家專注於生醫光電的研究所,不僅握有許多先進關鍵技術,也積極化研為用、與國際鏈結,成為臺灣生醫光電人才的培育重鎮。郭文娟所長表示,生醫光電領域將在未來10年快速增長,整合性、跨領域科技的人才養成刻不容緩。撰文/吳培安生醫光電(Biophotonics)是一門利用光電科技偵測與操控生物反應和材料的新興領域,從基礎的人體感測(例如血氧計、體溫計)和體外檢測...
陽明交大醫放系—— 醫學影像診療和放射科學專家搖籃
2023-08-25/記者 劉馨香
成立於1990年的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是全臺首個培育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人才的大學教育單位,為臺灣醫療機構注入具備放射專業的臨床人員,也培育高階研發人才,投入學術研究與醫材藥物開發產業。撰文/劉馨香今年5月,臺北榮民總醫院斥資新臺幣45億建造的臺灣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正式開幕,由於重粒子射線在到達身體中的特定深度時才釋放最大能量,能減少對其他健康組織造成傷害,為臺灣癌症患者帶來...
陽明交大發表5尖端技術 亞洲生技大會攬商機
2023-08-25/記者 劉馨香
陽明交大與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攜手,在7月30日於2023亞洲生技大會中舉行技術發表會,由陳冠宇、傅毓秀、李博仁、陳浩夫、黃琤等五位教授實驗室,發表在替代動物實驗方案、肺部疾病治療、精準檢測等領域的尖端技術與研究成果,並由陳志成教授分享TAF認證之游離輻射檢驗實驗室。撰文/劉馨香、吳培安在一年一度生技盛會「BIOAsia–Taiwan2023亞洲生技大會」上,以生醫與工程結合聞名的國立...
陽明交大攜手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 秀檢測治療照護創新策略
2023-07-27/記者 劉馨香
一年一度生技年度大事「BIOAsia–Taiwan2023亞洲生技大會」於7月27日至30日假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舉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主題館也於今(27)日在產學育成區N130登場。陽明交大攜手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將於7/30(日)11:00~12:30於國科會論壇區展演舞台舉行技術發表會,由李博仁、陳冠宇、陳浩夫、黃琤、傅毓秀等五位教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更力邀陽明交大TAF認證...
陽明交大跨領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培育生醫「橋樑型」人才
2023-07-25/記者 吳培安
隨著陽明交大在2021年合校,隔年陽明交大醫學院即啟動「跨領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目標是培育兼具生醫知識和數據處理能力的整合科學家,成為跨領域團隊中的橋樑型生醫人才,帶領臺灣生醫研究競爭力再上一層樓。撰文/吳培安從T型、π型、H型人才,到近年的多重職業、斜槓人才,這些新熱門詞彙都反映出,一個人擁有兩項以上的知識專業或職業,並藉由跨領域的專業碰撞激發創新價值、創造獨特優勢,已經是當今職涯發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