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Japan 2023橫濱現場》

日本細胞產業「自動化製造」成顯學!RICOH、NIKON、HITACHI有哪些新亮點?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10-1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日本Cyto-Facto執行長、FBRI細胞療法研發中心創始主任川真田伸博士(Shin Kawamata)表示,今年的展出內容更聚焦在CMO/CDMO以及對應的設備上。(攝影/吳培安)
 
昨(12)日,於橫濱太平洋會展中心舉辦的日本年度生技盛會「BioJapan 2023」來到第二天。本刊睽違四年回到BioJapan現場,不難發現在日本細胞治療/再生醫學產業發展中,「自動化」已經成為高度熱門的關鍵字。特別是日本以光學精密儀器研發著稱,許多跨入細胞產業的跨國龍頭設備商,也在會期中展出搭載了人工智慧(AI)和自動化科技的製程解決方案。
 
日本Cyto-Facto執行長、神戶生醫研究創新基金會(FBRI)細胞療法研發中心(RDC)創始主任川真田伸博士(Shin Kawamata)表示,相較於往年的BioJapan,今年的展出內容更聚焦在委託製造/開發製造服務(CMO/CDMO)以及對應的設備上。
 
川真田伸認為,疫情的衝擊暴露出日本在某些產品及材料生產能力其實不足,例如在疫苗和mRNA生產上,就已經落後世界幾步;甚至是原本因為諾貝爾獎而舉國投入的細胞治療,似乎也沒有實現原本預期的榮景。
 
「政府和企業也都意識到,過去我們忽略了生產端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在製造端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時間。為了讓日本在5年內能躍升成為真正的贏家,我想是時候該改變做法了。」川真田伸說。
 
事實上,相較於發展成熟的傳統藥物,一般細胞治療產品製造的門檻更高。其痛點主要在於,細胞培養需要經過充分訓練的專業人員,投入複雜的製程,且時間經常長達數週到數個月,且品質要求管理高。
 
因此,在今年的BioJapan展會中,「自動化」已經成為日本發展細胞治療產業非常重要的關鍵字。包括尼康(NIKON)、理光(RICOH)、日立(HITACHI)等大廠,皆展出他們在疫情期間開發的最新成果。
 

NIKON x RBI:顯微鏡+機器人 從細胞播種到挑選全自動操作 

 
NIKON於此次展會中,公開了其與機器人生物學研究所(Robotic Biology Institute, RBI)公司的合作成果。RBI為日本安川電機公司與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產總研)的合資公司,其開發的多功能自動化操作機器人「Maholo」已開發超過10年,也是兩家公司合作後,從工業機器人成功跨入生醫研究的代表作。
 
自2021年5月起,NIKON和RBI開始發想,將Maholo與Nikon的BioStudio-T自動細胞觀察裝置整合後,實現從播種、培養、分化、挑選、增殖的細胞培養自動化一站式服務,並於今年8月完成整合,且成功在人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的培養操作得到驗證。
 
除此之外,NIKON也在展場中,實機展示結合顯微鏡硬體、AI深度學習軟體的自動化工作站Eclipse Ji,提供細胞培養時所需的多面向數據分析支持;以及,利用AI學習模組為顯微鏡畫面細胞染色的Digital Stain,能夠減省螢光染色步驟,應用在藥物篩選實驗、觀察細胞反應的研究中。
 

NIKON實機展示結合顯微鏡硬體、AI深度學習軟體的自動化工作站Eclipse Ji。(攝影/吳培安)
 

養iPS不再頭疼?! RICOH攜手Elixergen開發3D列印細胞技術客製化培養

 
RICOH與美國Elixergen Scientific合作,於會中介紹結合3D列印技術及細胞培養的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技術平台。RICOH擁有的3D積層細胞塗覆(coating)培養技術,能先以膠化液態形式滴出細胞、固定在培養容器底面,再透過層層堆疊成片,例如由老鼠胚胎幹細胞衍生成的纖維母細胞,可以被做成20層、厚1 mm的積層,且細胞存活率和增殖能力可媲美人工。
 
此外,RICOH的「Ricoh MEA Technology」技術,還能讓培養細胞更安定。目前應用的具體案例,包含:利用iPSC衍生神經細胞進行藥物痙攣毒性預測、AI影像分析陣列開發、人源iPSC衍生神經細胞成熟化過程的4r/3r tau蛋白解析、Rett症候群的疾病模型建立等。
 
另一方面,Elixergen的Quick Tissue Technology,則是一種兼具可重現、功能性、速度、彈性的平台,目前已經能以iPS衍生出各種神經細胞、骨骼肌細胞、血管內皮等,結合RICOH的3D列印技術,便能在平均、大量、高速製造客製化細胞模型,也可以應用在微生理晶片的研發製造上。
 

RICOH擁有的3D積層細胞塗覆(coating)培養技術,可將纖維母細胞培養成厚1 mm的積層。(攝影/吳培安)
 

HITACHI聯手Cell Fiber明年H2推cGMP級高效細胞封裝擴增培養裝置

 
同樣作為從機械工業跨入再生醫療大廠的HITACHI,本次除了展出iPSC商用生產、可於封閉式的環境中同時培養及追蹤iPSC的自動培養裝置iACE2之外,也展出其與日本CellFiber合作開發的高效細胞封裝擴增培養技術,預計在2024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導入此技術、且符合cGMP規範的自動培養裝置。
 
該技術的特色,在於利用海藻酸構成的管狀膠體,培養塗覆在管壁上的細胞。相較於傳統立體培養方式,這些細胞將能夠在管中的均質環境下擴增,並防止因細胞增生、形成團塊所造成的中心壞死,同時也降低傳統製程利用攪拌所造成的細胞損傷;培養完成時,也可以直接將膠體溶解,收集到所需的細胞。公司表示目前這項技術已可用在iPSC、間質幹細胞(MSC)和T細胞培養中,且細胞存活率(viability)皆超過95%以上。
 

HITACHI展出iPSC自動培養裝置iACE2,以及與日本CellFiber合作開發的高效細胞封裝擴增培養裝置。(攝影/吳培安)
 
總結而言,透過自動化技術,不僅能夠節省細胞產業所需專業人力的成本,讓反覆性高的操作時程規劃變得更加彈性,更能降低因人為操作所帶來的汙染及誤差,可說是讓細胞產業大步邁進不可或缺的驅動力。
 
不過,川真田伸也表示,在這些創新製造技術的發展中,資訊(IT)產業也是重要的原動力之一。臺灣在資訊科技和控制系統上具有優勢,因此他也樂見臺灣與日本的合作日益緊密,特別是在供應鏈的串聯,期待在未來一起邁向雙贏。
 
(報導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