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月19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和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共同開發出一項運用近紅外光活化氨基腈(aminocyanine)分子,藉其電漿共振破壞癌細胞的創新療法。該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 Chemistry》。
由萊斯大學化學家James Tour領導的研究發現,透過極低濃度(500 nM)的氨基腈,加上持續2.5分鐘的近紅外光照射,就能誘導氨基腈分子產生「全分子」的震動,進而破壞細胞膜,在體外細胞實驗顯示,能有效根除人類黑色素瘤細胞。
研究團隊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測試了該療法,顯示可達到50%消除腫瘤的療效(tumour-free efficacy)。
由於在近紅外光照射下,該氨基腈分子會持續產生一致的分子震動,研究人員將該技術命名為「分子手提鑽」(molecular jackhammers),且目前實驗證實,細胞膜不太能抵抗這樣的物理性震動,因此會產生破裂。
根據論文圖示,團隊將氨基腈分子設計為一端連結帶有正電的氨基,由帶正電氨基與細胞膜外層帶負電的磷脂質結合下,可使氨基腈構造本身鑲嵌在細胞膜中;經近紅外光刺激,氨基腈構造會發生電漿共振,進而引發細胞膜破裂。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振動驅動作用」(vibronic-driven action, VDA)的原理和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或光熱療法(photothermal therapy)不同,其對細胞膜產生的機械力不會被活性氧抑制劑消除,且不會引起熱造成的損傷。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Bernard Feringa,在1999年開發出第一款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s)的技術,成功以光學驅動特殊的化學分子,使其沿同一方向持續轉動,且能帶動比該分子大一萬倍的玻璃柱轉動,這項技術可望作為藥物傳輸工具。
Tour表示,他們開發的這款分子機器,機械運動比Feringa的分子馬達快一百萬倍以上,且能以可穿透人體10釐米的近紅外光活化,而非穿透性較差(約為0.5釐米)的可見光,對於治療位於骨骼和其他深層器官的癌症,開闢出新的途徑,未來有可能在不進行侵入性手術的情況下消除腫瘤。
參考資料:
1.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3-01383-y
2.https://healthandpharma.net/molecular-jackhammers-eradicating-cancer-cells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