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TBMC在政府傾力及資源支持下,自2022年正式通過「臺灣創新生物製造研發服務能量行動方案」後,一年多的一路籌組過程中,都有來不少自業內及學界人士的側目。諸多質疑,可能也需要TBMC說明及消弭。
韌力生物快速收購充實製造力 實績仍存疑?!
TBMC記者會當日,本刊就接獲業者指出,其合作的韌力生物成立於2020年,三年半來藉由收購工廠策略快速擴張,讓自身具備大分子藥物、疫苗、核酸藥物、細胞治療與基因療法等五大領域的製程技術,至今共有7間cGMP廠,各收購自:賽諾菲(Sanofi)、阿斯特捷利康(AZ)、Therapure Biopharma、bluebird bio、SwiftScale Biologics、Ology Bioservices等公司旗下廠房。其中bluebird Bio開發,治療鐮狀細胞疾病(SCD,又稱鐮刀型貧血)的基因替代療法Lyfgenia (lovo-cel),雖然獲得FDA首肯通過,但市場銷售不敵由Vertex Pharmaceuticals和CRISPR Therapeutics共同開發的CRISPR基因編輯療法Casgevy (exa-cel)。不過,據TBMC公司回應,韌力僅買下bluebird廠房但並不包括產品,bluebird 成為韌力客戶之一。
2023年2月1日,美國Business Journal媒體報導指出,韌力生物進行大裁員,並出售其麻州三間工廠的其中一間,被外界質疑其業績不如預期,而同樣位於麻州波士頓的Vertex 正不斷擴建產線。此外,韌力執行長Rahul Singhvi從默沙東(MSD)疫苗技術部門主任離職轉戰到生產新冠疫苗的 Novavax ,又轉戰了其他幾家公司,技術營運能力也被業者打上問號。
根據統計資料庫Statista依2022年營收統計的全球上市前十大CDMO公司排名,全球前三大CDMO公司分別為:瑞士Lonza集團、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以及美國Catalent(剛被諾和諾德以165億美金併購),其年營收分別為6,970億、6,970億、4,280億美元。
目前,韌力生物尚為非公開發行公司,尚未公布其年營收。有海外業者直指,韌力因為急速擴張,導致資金用罄,只能跟美國政府貸款。因此質疑,如果韌力自己都在面臨關廠、裁員,營收不如預期,還有業者攤出FDA於自去年(2023)11月10日發出給韌力的查廠結果信件,指出生產廠有細菌及霉菌感染的重大缺失,直接導致客戶減少。如何有足夠的業務轉單給TBMC?此外,面臨中國已經有超過60家生物CDMO廠,TBMC如何在國際市場上迎戰競爭?
不過,熟悉韌力的業者則為韌力抱不平表示,任何併購後進行人力重組而裁員是很正常的組織工程,也透露賣廠部分是當時韌力基於財務操作,採售後租回,並不是外界傳言的關廠。而FDA發出的483 Form 信件,只要15天內改正回覆即可,公司也並沒有繼續收到最嚴重的警告信件(warning letter )。
此外前10大CDMO公司都是全球上市知名、或至少成立10年以上、靠併購起家的公司,相較之下,僅成立3年半的韌力生物,仍在快速力爭上游中,且正臨美國中美競爭、供應鏈轉移,產業開始轉向中國以外的供應市場,台灣擁有地緣優勢,同時研發能量充沛,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與民爭利」一說?
有了政府大力撐腰,又同時以多種生技領域製造為目標,TBMC不免引來「與民爭利」的輿論聲音。亦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大分子這類台灣已較成熟的技術,政府實在沒必要再大筆資本投入。國內,目前CDMO廠商,除了在生物製劑、大分子藥耕耘已久的台康、永昕外,啟弘、沛爾等則以生產細胞和基因治療中的病毒載體為目標;台寶、樂迦再生也朝細胞治療CDMO衝刺中。
該名業內人士直指:「TBMC要做的領域包山包海,但每個項目其實都需極專業的人才和技術,要培育這些人才的成本和時間就相當可觀,不是短期受訓就足夠。而且等完成建廠、買設備至少要一、兩年,重點是,台灣生物藥廠通過美國FDA查廠能力非常欠缺,等最後拿到訂單、永續經營……,這商模非常困難!」
業界同時表示,相較於台積電的晶圓製造,生技業的CDMO在自動化上的複雜度更高,需不斷透過實驗找出各項參數才能自動化,且要在嚴謹的法規中證明製造的產品為臨床可用才行,這使得藥廠一但選定一項產品的製造商,就不會輕易更換廠商。
業者表示,以目前市場,恐怕連韌力自己開拓業務都極具挑戰,乏論TBMC要開拓歐美市場。因此,TBMC真的是護國神山的應許之地?還是空中樓閣?要時間才能證明一切。
不少人特別質疑,政府資源過於集中在一方身上,以台灣政治的不確定性,未來將衍生更多問題。知情人士指出, TBMC發起原始價格USA 0.32-0.34,在楊育民拉進韌力生物加入發起行列後,目前正在進行的A輪增資股價已經漲了一倍之多,儘管已知官股持有的投資單位和財團反應不差,但一般投資人多認為資金操作有圖利原始股東之嫌。
此外,由於TBMC初期員工大量引自工研院和DCB,據悉這些法人內部一下子空掉數十人,對其未來發展影響不小,也引發內部組織不少緊張。生技中心前執行長吳忠勳赴任TBMC不到一個月,即被轉調顧問,也引發外界對TMBC人事運作幕後不少揣測。
經本刊瞭解,韌力目前股價其實已經認列到原始價格三倍之高,投資者也表示,如果大家覺得不合理,募資自然就不會成功,但目前商業計畫明確可行、競爭優勢明顯,核心團隊也陸續到位,公司估值投資人自有評價。
持正面看法業者也認為,國內蛋白質廠商完全不必擔心TBMC爭利問題,TBMC已經表明不會蓋大型發酵槽,跟國內業者反而能建立合作夥伴聯盟。
同時,台灣CDMO起步比起韓國、中國、歐美等國已較晚,尤其這些創新製造技術又相當需要資本投入,因此,對過往資源過度集中,就容易被冠上圖利他人的政府,這次有魄力、願意大舉投資,是相當讓人樂見其成。
這些業者也指出,如同台積電的發展般「不可能所有訂單都自己全吃」,因此,也看好TBMC能帶動整個產業鍊上下游的發展。
「不過,TBMC未來是否能如計畫執行、營運等,因仍需各領域的磨合,相當考驗營運團隊的能力。」該業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