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BTC閉幕

「醫療產業化」大鬆綁?閻雲總結25項建議 亮點:成立健康數據公司、放開醫界投資生技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4-08-2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24BTC圓滿閉幕。(攝影/彭梓涵)
今(28)日,一連三日的2024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2024BTC)圓滿閉幕,閻雲代表委員在閉幕式上,從3大議題、6大面向精闢總結出25項具體建議,其中包括:儘速結合產、醫力量,成立健康數據服務公司、鼓勵各大公私立醫學中心直接或間接投資生技醫療產業等,無不彰顯今年BTC會議「鬆綁醫療產業化」的強烈趨勢。

(攝影/巫芝岳)
 
代表委員閻雲從今年BTC三大主軸、六大面向:AI賦能應用、醫療資訊/健康數據、精準健康/全人健康照護、人才/資金、落地發展/市場准入、國際鏈結/市場布局,進行25項具體建議 (如下表)。
 
今年整體方向別於去年,有4大亮點實現了全新突破,包括:亮點一,在各種來源的數據的整合和隱私上,朝向透過去連結化數據加速產業應用,建議相關部會參照國際標準,建立非遺傳基因資料去識別化標準及法規規範,並強烈建議儘速結合民間力量及各大公私立醫學中心,成立健康數據服務公司,閻雲強調這是很大的創新!
 
亮點二,即是將健康臺灣納入永續發展(ESG)目標,來推動全齡健康,改善不健康餘命年數,減少長照需求,閻雲表示,這項嶄新的倡議超前各國在ESG的節能減碳目標。
 
亮點三,在長久資金問題上,建議各相關部會,鼓勵各大公私立醫學中心直接或間接投資生技醫療產業。
 
亮點四,在新藥研發及製造上,大膽提出臺灣不該再強調「臺灣製造」,應升級成「臺灣創造(CIT: Created In Taiwan)」,來強化轉譯研究,研發創造新產品,建立國際品牌。
 
閻雲在本次會議議題的三大主軸上也總結,「智慧創新」的首要目標,是促進新穎性生醫產品快速開發,同時強化轉譯研究,此外,最重要是運用AI及其他跨域科技(ICT),落實臺灣關鍵技術,包括新興藥物及製造、檢測技術、創新醫材等,尤其是「在宅醫療」。
 
「生醫永續」則是從「產品/服務落地」,打造臺灣品牌布局全球;在賴總統的「健康臺灣」上,應再完備法規環境,將智慧醫療、居家醫療/遠距醫療、生醫數據應用更凝聚,讓生醫產業有更深入的布局。

 

2024 BTC總體建議

AI賦能應用

*研發:融合AI與新藥設計及臨床數據分析的能力,優化新興藥物開發、善用合成生物學及蛋白質工程新技術,促進AI驅動的藥物探索、設計、篩選及開發與創新應用,強化轉譯研究,加速藥物研發效率。
*檢測:利用AI-深度學習技術,配合大數據、高解析度影像分析;開發疾病風險評估及早期篩檢、診斷平台。
*製程:運用IoT及AI加速開發及優化製程、生產營運、供應鏈管理。
*智慧健康:整合及發展生醫相關之AI軟硬體,運用台灣特有數據協助醫療服務的優化;
儘速結合民間力量及各大公私立醫學中心成立健康數據服務公司;協助開發智慧健康監測系統,建立更有效的個人化精準健康醫療及預防醫學。

醫療資訊/健康數據 

次世代醫療資訊(HIS)系統是推動智慧醫療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加速建置接軌國際標準之系統平台,初期應含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衛生所及基層診所,長照及健檢機構納入未來中長期擴增計畫,並布建智慧在宅醫療網,且於適當時機進行國際商轉運用。
*建議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導入AI等先進工具,以優化數據品質及處理不同類別資料,包含非結構資料。
*整合來自各種來源的數據(如EMR、健保資料庫、穿戴式設備等),確保不同健康數據之間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介接進入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並創建一個全面的數位健康平台,兼顧隱私保護。
*為平衡產業需求和隱私保護,建議相關部會參照國際標準,建立非遺傳基因資料之去識別化標準及法規規範,
加速去連結後的數據應用於產業

精準健康/全人健康照護

*擴大運用先進生醫檢測技術,以提升全民預防保健、早期篩檢及早期診斷,並整合國內精準醫療檢測產業的能量,推動預防醫學及精準醫療之普及化,落實在宅醫療,以促進產業發展
*將資源投入體適能維持,結合國內ICT產業優勢開發合適之穿戴裝置、AR互動軟體,導入AI進行個人化、系統化的訓練並發展人形機器人,延長健康壽命,以滿足各面向的需求。
*公私協力,
將健康台灣納入永續發展(ESG)目標,推動全齡健康,改善不健康餘命年數,減少長照需求,並共同制定數據共享政策,發展智慧照護產業。
*整合醫療院所-照護-場域之間的各種醫療/長照系統,規範並獎勵與Point-OfCare檢測/遠距監測/遠距醫療平台之數據串接及系統介面標準化,同時鼓勵實驗沙盒計畫、推動場域驗證。

人才/資金

*推動補助、獎勵及配套優惠措施,以培育及延攬具有充分產業開發經驗之國內外中高階人才,如AI、轉譯研究、臨床研究設計等領域。
盤點及引導生技、數據相關科學及資訊工程等跨領域課程設計,投注於教育與培訓計畫,以應對未來科技創新。
*引進國際典範加速器及創投,並號召企業相對投資,思考「投創(Venture Building)」模式,透過投資前評估與投資後管理,導入創投專業,推動創投伯樂陪跑。
*盤點創投基金之早期投資部位,提高配投比例,並提高天使投資人租稅優惠。
*建議政府持續提供誘因,如降低風險係數、資本適足率(RBC),鼓勵金控、銀行及保險業資金挹注生技醫療產業及相關創投/私募基金。
*建議各相關部會鼓勵
各大公私立醫學中心直接或間接投資生技醫療產業

落地發展/市場准入

*盤點已取證之各類智慧醫材等,以健保沙盒模式(如納入暫時性給付)進入全國醫療院所,以累積足夠數據和使用經驗,確立其成本效益後,除納入健保給付外,也可透過系統整合優化產品,輸出到國外市場 。
*建立韌性供應鏈,建議適度盤整國內醫療市場需求,協助自給自足提供所需藥品疫苗及醫材,提出優惠政策扶持國內廠商,以站穩市場,再逐漸進入國際市場。
*吸引國際大廠、生技公司,並建議政府提供誘因,使台灣成為世界優質的
臨床前轉譯中心及進行臨床試驗,同時嘉惠台灣急迫用藥需求之病患(例如罕見疾病)
*發展以效益為指標的給付模式,並鼓勵導入創新應用,以提升醫療效益;同時開拓健保經費以外的新資源(如商保),促進生醫產業的發展。

國際鏈結/市場布局

*全球的供應鏈正進行重整,建議政府把握當下契機運用配套優惠措施,例如CDMO及CRO做境內及跨國合作或併購,並鼓勵民間成立私募基金來推動。
*在新藥研發及製造上,鼓勵以「台灣製造」升級成「台灣創造(CIT: Created In Taiwan)」為核心,強化轉譯研究,研發創造新產品,建立國際品牌。
*鼓勵大型科技/醫材公司進行系統整合,協助產品優化,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以
大艦隊、大聯盟之方式行銷國際,且領頭者得享有配套優惠措施。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