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新斯特格眼藥獲邀2024 ARVO發表 二期新病變分析法結果佳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4-05-0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仁新斯特格眼藥獲邀2024 ARVO發表 二期新病變分析法結果佳
今(7)日,仁新醫藥(6696)表示,子公司Belite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John Grigg教授,獲2024年美國視覺與眼科研究協會(ARVO)邀請,發表Tinlarebant(LBS-008)青少年斯特格病變(STGD1)臨床二期試驗的進一步數據分析。結果顯示,LBS-008口服新藥在減緩斯特格病變患者與晚期乾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皆有巨大潛力,能延緩疾病惡化進而改變疾病進程。

仁新表示,LBS-008臨床二期試驗召收13位STGD1患者,其中12位受試者完成24個月的治療。此次進一步對這13位受試者進行基因型分型,發現有11位(85%)皆帶有嚴重致病或可能致病的ABCA4變異基因。

然而,儘管這些病患有著同樣嚴重的變異基因,仍有42%的受試者(12位中有5位)在接受24個月治療期間並未產生視網膜萎縮區域(DDAF),且自發螢光病變區域(QDAF)亦未產生變化,此一成果在惡化快速的青少年STGD1實屬不易。

另外,有7位受試者在24個月的不同時間點出現DDAF,其中有4位受試者在第12個月後才發展出DDAF,且此7位受試者在第24個月的DDAF平均增長面積為0.51 mm²,此增長速率明顯較疾病自然史研究之數據緩慢。

仁新也表示,本次進一步分析發現,有6位STGD1患者在加入臨床二期試驗前的平均雙側最佳矯正視力(BCVA)為每年損失10個字母,然而在24個月的治療期間,此6位受試者平均雙側最佳矯正視力僅約每年損失1.9個字母。

仁新指出,在基因型——表現型關係的分析發現,具有相同ABCA4突變的兄弟姐妹受試者,他們的QDAF 、DDAF病變增長率與最佳矯正視力惡化速度皆不同,顯示相同的基因型並不一定有相同的疾病進程。

同時,透過一項新型的病變大小量化方法針對臨床二期試驗的視網膜影像資料進一步分析,此方法利用病變區域的顏色進行數學分類,減少了主觀判讀的偏差,相較於傳統DDAF量化方法,提供了更高的準確性與優異的精確度。

此方法分析顯示,有8位受試者的12隻眼睛在試驗開始時黃斑部已出現DDAF,與正進行中的臨床三期試驗受試者相似,且在試驗期間,這些受試者的DDAF佔黃斑部的面積始終保持在7%以下,且DDAF的增長在第16個月後停止,與視力趨於穩定的情況一致。

John Grigg教授也進一步補充,傳統的DDAF測量非常仰賴評分者的主觀評估,且沒有特別專注於關鍵區域,可能導致測量精確度降低。新型病變大小量化方法僅專注於黃斑部區域甚至更小的區域,具有更高的精確度與準確性。從最新的分析結果也可推論,臨床三期試驗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優異結果,LBS-008不僅可預防健康的視網膜細胞受到A2E損傷,甚至可能阻止疾病進展。

Belite研發長Nathan Mata表示,從Belite 完成的臨床二期試驗資料進行基因型與DDAF增長分析,持續證明LBS-008的有效性,尤其在接受治療前已有視力出現嚴重受損之受試者,能於治療期間視力趨於穩定,說明LBS-008在減緩甚或避免DDAF增長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進而改變疾病進程,為患者提供有意義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