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禾生醫總經理

李建謀:免疫力不是只看好壞 更要精準分析

撰文專欄:李建謀
日期2021-03-29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攝影:吳培安)

李建謀為富禾生醫總經理兼創辦人,2004年取得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大學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之博士學位,在多種免疫細胞的製備、修飾乃至於免疫細胞療法皆具備實務經驗。目前在臺灣、中國、美國及日本以共同發明人身分,持有共計17項免疫細胞相關技術專利。
 
富禾生醫以其獨特的免疫功能分析平台及免疫細胞為核心,加上循環腫瘤細胞分析技術,開發出精準診斷及客製化免疫細胞療法;此外,也藉由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的實驗室,發展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再生醫學療法開發(脊椎損傷、退化性關節炎)。


李建謀 / 富禾生醫總經理兼創辦人 採訪整理 / 吳培安

近年來社會大眾關注自身免疫力的意識抬頭,許多保健食品都標榜「增強免疫力」;然而,免疫力並非越強人就越健康,而是要維持在適當的平衡狀態。例如:過敏、氣喘、蕁麻疹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本身免疫力過強,就不適合食用宣稱增強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

雖然大家都開始漸漸重視自身免疫力,但不管是用食物或藥物來調整,都沒有使用科學性的定量、定性分析工具,來鑑定免疫力的高低,因此無法綜觀了解個人免疫力全貌。

對許多醫生來說,免疫學像一種「哲學」,除了常見的免疫細胞如B細胞、T細胞、樹突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外,免疫細胞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十幾種。在各種條件下,不同免疫細胞的複雜消長,更是令許多醫師難以理解其臨床上的意義。

因此,無論是健康檢查或是臨床治療需求,例如自體免疫疾病和免疫腫瘤學的標準治療,都迫切需要一套能夠系統性瞭解患者免疫變化的「精準免疫分析」技術平台,才能以科學數據客觀地評估免疫力。

「標的式」診斷 vs. 「功能性」全面診斷

目前臨床上較為人熟悉且發展較快的是基因體(Genomics)原理的精準診斷,例如在肺癌治療上,透過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分析患者的病理切片,找出遺傳突變的類型。這樣的診斷有助於醫師篩選出與之對應的標靶藥物或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藥物。

政府已經將癌症藥物的伴隨式檢測,納入實驗室開發檢測(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相關規範。此外,國民健康署中幾位醫界前輩,透過長期使用並累積相當數量的臨床證據指出此類LDTs對病人的效益,未來甚至可能有機會納入健康保險。

不過從基因體學出發的精準診斷只是「標的式」的診斷,但醫學上需要的是「功能性」的全面診斷,需確切知道疾病的狀態,才能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向。例如,ICI藥物雖然可以減緩腫瘤對免疫細胞的抑制,但仍需要患者擁有足夠質與量的免疫細胞,才能對腫瘤造成有效攻擊。

此外,從方法學(Methodology)來看,基因檢測所使用的病理切片通常異質性高,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混在一起,必須要有夠強的區隔鑑定技術,否則可能會遇到遺傳組成誤讀(Misreading)或是偽陽性(False Positive)的瓶頸。

以科學角度來說,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必須先轉錄成核醣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RNA會再轉譯成蛋白質,且在蛋白質型態、功能或是數量上出現異常,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如果想要更觸及疾病的真實狀況,比起基因體學,從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切入更為適切,也是未來的趨勢。

精準免疫分析為未來趨勢

相較於基因檢測,全世界還沒有充分建立一套標準方法,作為精準免疫分析的健診,因此普及率不高。以富禾生醫為例,我們透過大量臨床前期研究累積數據,深耕免疫分析領域。

同時,我們和醫學中心合作,收集癌症、一般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檢體,除了累積資料庫,也讓醫師在臨床研究過程中就了解分析工具的效益與價值。

除了幫助醫師及患者確認病徵,精準免疫分析也可以幫助藥廠篩選病人的用藥敏感度;對醫療保險提供者來說,也有助於分析藥物在經濟學上的效益,作為評估納保的依據,進而促進社會福利。

目前富禾生醫正積極和各大醫學中心合作,撰寫實行計畫書,包含LDTs項目、收費標準及退費機制,預計今年第二季提出,期待未來與各大醫學中心合作,執行精準免疫健診。

健康人也可以做精準免疫健診

以富禾生醫發展的免疫功能分析為例,鑑定上萬種的免疫細胞,只需要大約10毫升的周邊血,就能針對個人的免疫系統狀態,透過定量、定性的分析,了解自身免疫力。

複雜的免疫功能分析結果,也能透過人工智慧(A.I.)整合運算成一個數字,告訴檢測者目前的免疫力是屬於過高還是過低;再加上臨床檢測工具,能提供醫師完整的免疫判讀參考。

精準免疫健診除了讓患有疾病的人了解適合的藥物,一般人也可以定期檢測免疫力,即時掌握免疫系統的狀態。如果是健康的人,每年做1次免疫功能檢測;如果是銀髮族或是慢性代謝異常的亞健康族群,建議半年1次;如果是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正在服藥的患者,可能3個月1次,甚至是每月1次。

精準免疫健診服務在物聯網、保險機制的結合下,在中國受到非常多高階客群歡迎,美國、日本對此也相當開放。期待有朝一日,免疫功能分析能成為臺灣人日常生活及常規健診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