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沈欣欣表示,在個人化醫療等趨勢帶動下,根據行政院統計,2020年臺灣生醫產業與數位醫療營業額達6,423億元規模,其中醫療器材產業受惠於全球防疫等需求提升,營業額成長率達到13.7%。因應精準醫療需求,經濟部技術處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開發高階醫材與建立細胞產能,助攻臺灣衝刺全球精準醫療市場。
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 助力細胞治療供應鏈
其中,「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將工廠標準化生產引進細胞培養領域,設有機械手臂取代換液、收穫及繼代培養等人工作業,還有細胞計數、微生物污染偵測功能。此系統較傳統人工操作方式節省6~7成人力,還能提高產能10倍,也由於其封閉式的製造設備,可降低細胞汙染的風險。
工研院強調,此系統能生產貼附型幹細胞及體細胞(如皮膚細胞、骨頭細胞等),進而製成生物製劑、生物藥品,另一方面可依據細胞生產製程、廠商需求,客製化搭配不同模組應用,盼望未來協助國內生醫產業深耕細胞培養市場商機。
目前,已有兩項臨床一期試驗獲得臺灣食藥署(TFDA)核可執行,將在台大醫院、高雄長庚、高醫大醫院等醫院展開。
搶攻高階醫材 手術精準性再進化
工研院開發的「脊椎手術導航機械臂系統」,主要應用於脊椎後路手術,特別是椎弓根釘固定手術。其整合機械手臂與導航系統,提供醫生術前規劃、3D手術視野,並由導航系統引導醫師精準執行手術,誤差可小於2mm。工研院表示,目前此系統正在布建至醫院中,將進一步進行臨床驗證。
工研院開發「脊椎手術導航機械臂系統」
而「智能化腫瘤射頻熱消融系統」結合了超音波和熱消融技術,以微創手術將電極針引導致病灶,進行局部治療,電極針可依照腫瘤大小更換尺寸,精準電燒欲去除的組織。
利用天然物 創造綠色經濟
工研院並推出「高加值鈣循環技術」,可從常見的廢棄物如牡蠣殼、蛋殼、豬骨、牛骨等,萃取出鈣相關物質,並依據目標市場需求,進行化學反應修飾、改質,搖身一變成為食品級、化粧品級、醫藥品級、特用化學品級等產品。工研院舉例表示,已與台糖合作開發4~5年,近1年多更建立了飼料肥料廠,成功再利用富含鈣的廢棄物。
此外,工研院利用天然植物「鐵皮石斛」,搭配出一種藥食同源的藥材組合,經空氣污染誘發乾眼症的小鼠模型驗證,可增加淚液量、減低淚液散失,還能抑制發炎,具有改善乾眼症的潛力。工研院表示,短期目標為將此「緩解乾眼症之天然成份」開發為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