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9日,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公布「2020年度最頂尖20名(組)轉譯研究者」(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名單,其中以CRISPR基因編輯應用聞名、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科學家張鋒(Feng Zhang),他以高達34項於歐美獲授權的發明專利拿下榜首。
這項名單是以研究者在前一年度於歐洲、美國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目,前5年被引用最多次的專利,以及論文的H指數(H-index),共計三項指標進行評比。在2021年度,共有20組、22名科學家入選。
這些研究者所在的研究領域,以核酸相關療法最多,其次是診斷儀器、影像與光遺傳學、細胞療法與再生醫學、輸送技術、蛋白質療法及其他,也涵蓋了像是腺相關病毒(AAV)、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等先進療法所使用的關鍵技術。
佔據榜單之首的張鋒,在歐美獲授權之發明專利高達34項、H指數達97,他在2016~2020年間,獲引用最多次的專利為CRISPR酵素及系統。雖然2020年CRISPR/Cas9的發現獲頒諾貝爾化學獎時,張鋒並未得以與法籍學者Emmanuelle Charpentier(伊曼紐·夏彭提耶),以及美籍學者Jennifer Doudna(珍妮佛·道納)並列獲獎,但至今以CRISPR創新技術衍生出多家公司,與同樣以CRISPR創新技術連續創業的Doudna彼此較勁。
第2至5名,亦是生技圈赫赫有名的先驅級人物,依序為:德國約翰尼斯·谷騰堡-美因茲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教授暨BioNTech公司共同創辦人Uğur Şahin;素有「生醫愛迪生」之稱的連續創業家、Moderna公司共同創辦人Robert Lnager;基因工程大師、合成生物學之父George Church,第5名則是Jennifer Doudna。
此次榜單中的華人科學家共有8名,分別為:張鋒、盧煜明 (Yuk-Ming Lo)、趙慧君 (Wai-kwun Chiu)、鞠景月 (Jingyue Ju)、陳君賜 (Kwan Chee Chan)、高光坪 (Guangping Gao)、夏寧邵 (Ningshao Xia)、劉如謙 (David R. Liu)。
全球最頂尖20名(組)轉譯研究者名單、及其高引用次數專利名稱如下:
- 張鋒 (Feng Zhang)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CRISPR酵素及系統 - Uğur Şahin – 德國約翰尼斯·谷騰堡-美因茲大學
Claudin 6 (CLDN6) 專一性抗體 - Langer S. Robert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以免疫奈米療法靶向抗原呈現細胞 - George M. Church – 美國哈佛大學
RNA導引人類基因體工程 - Jennifer A. Doudna –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RNA導引目標DNA修飾及RNA導引轉錄模組之方法與元件 - Irving L. Weissman – 美國史丹佛大學
CD47人源化嵌合單株抗體 - 盧煜明 (Yuk-Ming Lo) & 趙慧君 (Wai-kwun Chiu) – 香港中文大學
從血漿非侵入式測定胚胎或腫瘤甲基體 - Bert Volgelstein & Kenneth Kinzler –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安全的定序系統 - Nathanael S. Gray – 美國史丹佛大學
厭水性標記JAK激酶抑制劑及相關用法 - James M. Wilson – 美國賓州大學
腺相關病毒(AAV)第8血清型序列、載體及相關用法 - 鞠景月 (Jingyue Ju)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四色3’-O-烯炳基修飾之光解螢光核苷酸合成及相關方法 - David A. Weitz – 美國哈佛大學
微流體儀器之規模化 - Donald E. Ingber – 美國哈佛大學
靶向微生物工程分子及相關用法 - 陳君賜 (Kwan Chee Chan) – 香港中文大學
從血漿非侵入式測定胚胎或腫瘤甲基體 - Carl H. June – 美國賓州大學
使用嵌合抗原受體(CAR)修飾T細胞治療癌症 - 高光坪 (Guangping Gao) –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
AAV及相關應用 - Svetomir N. Markovic – 美國梅約基金會(Mayo Foundation)
載體-抗體(carrier-antibody)組成、製作方法及使用 - 夏寧邵 (Ningshao Xia) – 中國廈門大學
治療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相關疾病之多肽及抗體 - 劉如謙 (David R. Liu) – 美國哈佛大學
Cas9-FOKI融合蛋白及相關使用 - Aaron Michael Ring – 美國史丹佛大學
SIRP多肽元件及使用方法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EyspiFQvU-RgmTnzbCXm0g
原始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1-01107-y
(編譯整理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