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解密微生物體×疾病機制 微生物體療法新世代解方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1-2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於1月8日以線上會議方式登場。主持人暨籌備委員會為(左起):圖爾思總經理劉君豪、臺灣大學副教授徐丞志、中研院研究員孟子青、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長庚大學教授賴信志、臺大醫院醫師吳偉愷。

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於1月8日在線上展開,由四位國內外微生物體專家,分別介紹微生物體影響癌症、腸胃道疾病、自閉症等疾病的機制,並提出微生物體療法臨床應用的進度與展望。

撰文/劉馨香、李林璦 圖/圖爾思生技提供


1月8日,由中研院生化所、臺大醫院、圖爾思生技共同舉辦的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 Microbiome Conference, AMC),在線上500多位參與者共襄盛舉下熱烈展開。

大會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微生物體專家,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黃曦、國衛院副研究員高承源、成大生理所助理教授吳偉立,分享微生物體在大腸癌、腸胃道疾病、自閉症等疾病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趨勢。

大會主席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致詞表示,微生物體對人體非常重要,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基因體(Second Genome),也是第二大腦(Second Brain),掌握微生物體,才能更精確地掌握健康與疾病。

現今,全球對微生物體的關注,已超越對基因體的關注,微生物體可說是補足精準醫療的最後一塊拼圖。

香港中大于君» 多面向解析微生物體與大腸直腸癌 臨床應用可期

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教授,介紹微生物體與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運用微生物體至臨床的展望。

于君表示,已有數種促癌細菌被廣泛研究,而于君團隊找到厭氧消化鏈球菌P. anaerobius會促進大腸腫瘤生長,並解析該菌除了促進上皮細胞增殖,也會產生抑制免疫反應的腫瘤微環境。

于君研究也發現宿主癌組織的遺傳型態和微生物體有交互影響,例如組織帶有不同突變,微生物體組成也會不同,或者微生物影響了宿主DNA表觀遺傳的修飾。

關於微生物體的臨床應用,于君介紹,國際上有臨床試驗研究發現微菌叢植入治療(FMT)療法,對部分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Anti-PD-1)耐藥性者,可顯著提高藥物療效。

此外,于君團隊在動物實驗發現嗜熱鏈球菌S. thermophilus和雞乳桿菌L. gallinarum,前者會分泌β-半乳糖苷酶,後者會分泌吲哚-3-乳酸(ILA),而具有抑癌效果。若與其他有抑癌效果的細菌一起作用,更具有疊加效果。

微生物體也可能影響某些藥物的作用,其中,于君團隊篩查出一種芽孢桿菌L. sphaericus,會顯著降解阿斯匹靈,導致藥效降低。于君表示,臨床醫師或許可根據患者糞便,此菌含量是否過多,來選擇阿斯匹靈的使用。

同時,微生物體也能成為疾病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于君團隊研究發現,在CRC的偵測上,微生物體分析比臨床常用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IT)更靈敏。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介紹,促癌、抑癌、降低藥效等不同微生物對於大腸直腸癌的影響。

南洋理工大學黃曦» 解析腸躁症、腸道感染 微生物體療法潛力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副教授黃曦(Sunny H. Wong)分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