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日,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在頂尖科學期刊《Nature》上,分享了一篇觀點(world view),提及他從科學家成為副總統、任期結束後再回到實驗室,並經歷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下的種種發現。他強調,除了科學外,要維繫整體社會,需要信任、強大的治理機構和社會凝聚力。
陳建仁表示,經歷科學家與政府職位間的切換後所得到的種種經驗,讓他認為這項「練習」對所有研究人員、公務人員而言都很有幫助。
陳建仁說:「首先,科學訓練可教導我們找出會影響整體系統的所有變數。」這對於公務人員考量政策的可及性、公平性、財務資源等都極為重要。
「第二,僅有科學,永不足以讓社會繁榮。」陳建仁表示,要維繫整體社會,需要信任、強大的治理機構和社會凝聚力,且若沒有這種「團結」,就無法有效進行邊境管制、追蹤和隔離接觸者。
他認為,政府必須盡其所能協助民眾防疫,例如對於低收入族群,可補助接種疫苗的交通經費、發送免費口罩和洗手液等;對於餐廳、雜貨店、計程車司機等,也盡可能提供經濟支持。
「第三,長期投資科學基礎建設極重要,因為一項傳染病或有毒物質對人類的影響,可長達數十年。」陳建仁說,「然而遇到疾病侵襲時,行動仍須非常迅速。」
例如,過去SARS流行發生時,台灣的公衛和醫院體系都未做好準備,而導致許多然感染和死亡。因此,衛福部隨後對幾間主要醫療中心的人員進行了培訓,並將這些受訓者派往地區醫院、於當地訓練,並制訂全島一致的應變方案。
陳建仁也坦言,其在政府部門經驗,讓他更關注疾病流行的初期部分——必須進行更多的預防、更快的檢測,並縮短治療時間,也相當於需有快速、實用的診斷方式和疫苗發明。
他也回顧過去在台大任教時,對地下水砷汙染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數據轉化為水質監管標準,但卻發現昂貴的水費,同樣會影響人民健康的經歷。「那次經驗,不但讓我看到跨領域整合的必要性,也讓我們了解,科學和技術對促進人類福祉上,仍有所侷限。」
陳建仁在文末表示,他認為自己相當幸運,能有機會將這些經驗,用於服務台灣人民。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649-8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