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新發現:超音波檢查有望成卵巢癌風險快速分類工具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03-2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時間22日,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研究團隊發現,過往不被視為卵巢癌篩檢有利工具的超音波攝影,若用在子宮附件病變(adnexal lesion)的簡單分類,其實能夠成為卵巢癌的有效預測指標,幫助放射師快速評估患者是否需要後續影像追蹤或手術。這項研究發表在《Radiology》。
 
在此研究中,研究團隊評估了一種利用超音波影像,將子宮附件病變分成典型或非典型的方法。典型病變相當常見,例如惡性風險非常低、充盈著液體的囊腫;非典型病變則能夠觀察到固態組成,甚至出現都卜勒血流(Doppler blood flow)。
 
研究團隊認為,雖然現有的風險分級系統已經能夠良好運作,但因為次分類和評估方式的複雜性,可能會讓放射師在忙碌的臨床實務中難以良好使用,因此建立這種典型/非典型的判別系統,將能幫助他們更快的評估病變。
 
研究團隊檢視了970份子宮附件病變的超音波影像,這些是取自878名中位年齡為42歲、未有卵巢癌家族史或相關遺傳標誌的婦女。在970份影像中,有53份屬於惡性,而透過典型/非典型分類系統判別診斷卵巢癌,靈敏性(sensitivity)可達到92.5%,專一性(specificity)則達到73.1%。
 
在被研究團隊歸類為典型的組別中,惡性腫瘤的比例低於1%;而在歸類為非典型的組別中,在研究整體中惡性腫瘤的比例為32%,而在60歲以上的組別中,惡性腫瘤的比例為50%。
 
領導此研究的Akshya Gupta醫師表示,如果在超音波下看見的病變屬於典型類別,則癌症的風險就非常低,但如果是有固態組成、特別是都卜勒血流的非典型類別,就可能會演變成惡性腫瘤。
 
由於超音波檢查並未被當成卵巢癌篩檢的有效工具,研究團隊期待日後能夠透過進一步研究支持他們的想法,讓這套分類系統成為放射師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後續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掃描追蹤,以及判別患者是否需要手術的有力工具,也藉以減輕婦女患者的負擔。
 
參考資料: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20322/Ovarian-lesions-seen-on-an-ultrasound-effectively-predicts-cancer-risk.aspx
原始研究:
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12338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