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US BIO前夕——《臺灣生技論壇》

ICT與生醫小國大戰略! 擁抱生成式AI、團隊戰加速療法落地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06-03
ICT與生醫小國大戰略! 擁抱生成式AI、團隊戰加速療法落地
美國時間2日,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在生技界一年一度最大盛事2024 BIO登場前夕,在聖地牙哥主辦Taiwan Biotech Forum(臺灣生技論壇),會中也特別邀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細胞與基因治療業務副總Taby Ahsan、lllumina人工智慧實驗室(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副總Kyle Kai-How Farh、臺北醫學大學榮譽校長閻雲、顧德諮詢公司總經理顧曼芹,分享如何加速藥物研發的成功關鍵!
 
主持人DCB副執行長李財坤首先強調,台灣以身為科技島和有完善的醫療系統而聞名,擁有優異的ICT與醫療人才,兩相結合能讓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蓬勃發展,但是,他也提出,台灣一直以來市場較小,資源不足造成生技發展速度慢的問題,期盼專家能提出各種策略,加速製藥行業發展。
 
顧曼芹表示,台灣資源確實有限,但是像來自丹麥小國的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不只開發GLP-1關鍵藥物,還衍生更多迭代的產品,她建議,找到生物標記(biomarker),只有對病人的亞群分層,才能精準、高效、用更少的資源走向終點,此外,台灣應團結起來,甚至從政府都要堅持、持續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創新。
 
閻雲則指出,台灣的確十分擅長研發,並且擁有努力與勤勞的人格特質,都讓台灣超越許多國家,台灣雖然小且缺乏市場,但也不需妄自菲薄而限制自己的發展,大家一起攜手合作打團隊戰將成為小國發展的戰略。
 
針對結合ICT與生技醫療人才,閻雲表示,若要讓工程師和醫師跨領域合作,政府除了舉辦論壇讓雙方交流外,法規跟上國際的速度更是重要,才能推動更多創新技術的發展。
 
基因定序儀器龍頭大廠Illumina領導人工智慧實驗室(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的副總裁Kyle Kai-How Farh也認為,生技醫藥產業確實在擁抱生成式AI,雖然自己還沒拿最新的Alphafold 3來測試,但他也相信隨著AI的演化,AI在更具風險的研究上,可為其帶來新的見解。
 
顧曼芹也表示,她對近期崛起、可找到蛋白質-蛋白質結合,或可生成化合物的生成式AI寄與厚望,期望能讓台灣研發更快速,產生更多的數據,加速藥物研發速度。
 
而對於如何加速讓細胞治療落地,Taby Ahsan認為,建構生物反應器來生產製造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就像是Intel支援所有的筆電處理器,並不一定偏向特定的細胞療法,而是作為平台,加速細胞療法的量產製造可造福患者。
 
不過,Taby Ahsan也提到,法規障礙還是細胞與基因療法發展的一大挑戰,許多監管指南仍在邁向成熟中,還需要產官學研醫的合作來讓生態系更完善。
 
論壇後,安斯瑞德生技執行長李昭男、亞果生醫董事長謝達仁、Nanome CEO Steve Mcclosky,也特別分享公司最新進展,展現海內外生醫、科技創新的量能。

(報導/彭梓涵、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