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療法新契機!臺籍科學家蔡秉娟領軍突破IgM生產技術障礙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05-2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IGM Biosciences細胞株開發領導人、資深科學家蔡秉娟(Christina Pingchuan Tsai)。圖為蔡秉娟於2017年6月代表EpiBiome公司來臺出席2017年亞洲生技大會。(圖/本刊資料中心)
臺灣旅外傑出科學家蔡秉娟(Christina Pingchuan Tsai),帶領美國新藥公司IGM Biosciences細胞株開發團隊,在抗體藥物生產技術上取得新突破,為癌症免疫療法帶來新的可能,並在今年3月舉辦的BioProcess國際美國西岸會議中發表最新結果。
 
蔡秉娟畢業於清華大學取得化學學士學位,其後赴美深造,在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2010年至2012年於史丹佛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美國國衛院(NIH)資助的癌症生物學計畫下,開發蛋白質辨識分析、執行雙特異性/多特異性抗體靶向癌細胞的研究。
 
蔡秉娟的專長是高通量細胞培養篩選及純化,以及利用蛋白質體/基因體陣列分析及次世代定序(NGS)辨識細胞株。她也利用這些專長,在微生物體產業大展身手,投身於NGS分析與陣列開發(profiling)、樣本保存及噬菌體生產等。
 
蔡秉娟共同創辦了微生物體學生技公司EpiBiome擔任科學長,其後又在Thryve (Ombre公司的前身)擔任研發長;其後,她先後加入了復宏漢霖(Hengenix Biotech)、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投入單株抗體製程開發和細胞株實驗室建立工作。
 
2021年起,蔡秉娟帶領IGM Biosciences的開發團隊,著手建構IgM抗體的製程研發。IGM公司認為,相較於主流的單株抗體IgG,IgM在改善T細胞活化控制上能展現更強的親和力,具有更大的癌症免疫治療潛力。
 
蔡秉娟表示,IGM開發的抗體候選藥物IGM-2323,其分子結構上具有10個對應B細胞淋巴癌CD20蛋白、1個對應T細胞的CD3蛋白的結合位,藉由癌細胞和T細胞的結合殺死腫瘤。
 
目前IGM-2323已經進入臨床二期試驗。該候選藥物在臨床前試驗中,顯示細胞激素釋放更少,且在臨床一期試驗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低。
 
此外,IGM致力於IgM抗體的改良工程研發,並在過去10年中陸續取得突破,成為唯一能夠在優良製造規範(GMP)設施中,以公克/公升(g/L)級生產工程化IgM抗體的開發商。
 
在單株抗體藥物開發領域中,IgG一直佔據主流之位數十年,但是IgM因較為龐大、結構複雜,在生物製造及治療應用上一直面對瓶頸。不過,相較於IgG僅有2個結合單元(binding moieties)的Y型簡單構造,IgM形似多個Y型構造組成的的五聚體或六聚體,這使得IgM的結合單元可以多達10到12個,有望提供極佳的親和力,但如何正確且高效率地合成IgM一直難以突破。
 
參考資料:
https://bioprocessintl.com/analytical/cell-line-development/cell-line-development-for-expressing-igm-antibodies/
 
(編譯 / 吳培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