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兩年的全球最大規模生技展會BIO,在今年6月於聖地牙哥重新回歸實體展,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齊聚一堂,為全球齊心抗疫的成果高聲喝采,同時也討論COVID-19疫情之後,生技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臺灣今年也不缺席,由科技會報辦公室率團共襄盛舉,展現臺灣生技品牌及新創能量。
撰文 / 李林璦、吳培安
睽違兩年的全球最大規模生技展會――「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BIO 2022),在美國時間6月13~16日重返實體展形式,在聖地牙哥盛大舉辦,吸引來自逾60國、全球8,000家生命科學公司齊頭聚首,並舉辦近百場不同的主題討論(Panel Discussions),以及多達4萬場的媒合會議。
今年BIO以「Limitless」為大會主軸,象徵生醫應用與未來的各種可能。全球BIO總裁兼執行長Michelle McMurry-Heath表示,BIO的媒合平台正是現在生技產業最需要的環節,特別是在嘗試解決多樣性、包容性等理論議題時,或是在確保盡可能提供更多人治療方法和生物科技解方時,人與人之間的實體連結就相當有意義。
專家指路»
創投資金大減六成 但六大領域依然吸睛
美國BIO主席、同時身兼細胞治療公司Nkarta Therapeutics創辦人暨執行長Paul Hastings表示,在這次疫情中,生技業者無論規模大小,都用前所未有的速度製造疫苗,這對全球健康來說是百年來最高的賭注,而這些努力帶來的成果,就是許多國家在打破紀錄的時間內,遏止了致命的疫情擴散。
然而,Paul Hastings也指出,即使世界從疫情中復甦,但隨之而來的全球經濟衝擊、各種不確定性、通貨膨脹、烏俄戰爭等種種因素,也導致了生技產業出現裁員潮,以及投資者傾向投資風險較低企業標的的波動。
「數以百計的小型生技公司和新創正在掙扎求生,它們都成為疫後世界的新難民。數百家原本富有希望的公司,正面臨著創投資金下降了60%的困境,以及在未來幾年資金燃盡的悲觀前景。」Paul Hastings說。不過,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合夥人Lydia The卻對此表示樂觀。她表示,擁有能夠帶來有趣療法的平台公司,還是能獲得它們所需的資金。
她認為,雖然資金減少,但風險投資公司對生物技術依然感興趣,而且在生技產業之中,大型藥廠仍握有上看高達3,200億美元的閒置投資資金,足以買下所有的生技小型公司。
麥肯錫高級合夥人Olivier Leclerc則表示,雖然經濟陷入低迷,但生技創新的廣泛程度依然令人難以置信。根據麥肯錫在今年6月發表的新技術平台投資趨勢研究,六項生技領域的進展正激起投資人莫大的興趣,包括了:細胞療法2.0、次世代基因療法、精準藥物、由機器學習驅動的藥物探索,以及難以成藥(Undruggable)的目標,包含了難以鎖定的蛋白質及難治疾病。
麥肯錫合夥人Lydia The表示,雖然資金減少,但風險投資公司對生物技術依然感興趣。(圖/翻攝自Bio.News官網)
美國BIO主席Paul Hastings表示,在這次疫情中生技業者用前所未有的速度製造疫苗,這對全球健康來說是百年來最高的賭注。(圖/翻攝自Bio.News官網)
逾百場主題討論 聚焦疫後世界多樣化挑戰
在今年的BIO舞台上,新冠疫情期間生物製藥展現出的成果,依然是鎂光燈關注的焦點。這些成果讓社會大眾對傳染病的防治科技更加熟悉,特別是mRNA疫苗帶來的創新與成功,更讓它未來在COVID以外的應用,例如其他傳染性疾病,以及罕見遺傳疾病、癌症、免疫發炎疾病、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的潛能更備受重視。
此外,今年的BIO大會更特別設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創新展區(NIH Innovation Zone),近30家獲得NIH種子資金資助的新創及小公司,在創新展區演示它們跨時代的尖端技術,以及與NIH合作的成果。
不過,如何迎向疫後世界的種種新挑戰,依然是今年的BIO的重要探討方向。今年的BIO展會議程,涵蓋了近100場不同的主題討論,議題包括了:治療的新標靶、患者倡議問題及利害關係、公共政策如何影響生技產業。以及,數位健康和次世代生物療法的探索、基因療法面臨的現實考量與挑戰、大流行帶來的教訓與未來預防措施、婦女健康和抗生素耐藥性需要更多關注、生技公司如何透過營運管理實現多元平和包容。
BIO今年也承襲過去傳統,邀請到生技產業領導人物以爐邊談話(Fireside Chats)形式,分享業界當今的重要趨勢觀點。
例如,FDA局長Robert Califf便談論了他們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包括不斷增長的錯誤資訊影響人們用藥模式,美國的人口預期壽命下降,真實世界數據和臨床試驗多樣性的應用,以及在食品、動物和獸醫學的法規監管上,需要更多資源和激勵措施。
Robert Califf的爐邊談話,以及BIO政策長John Murphy與多名健康醫療聯盟專家的對談,也回應了美國國會近期對「加速批准途徑」(Accelerated Approval Pathways)的批評,並針對加速批准途徑對患者的效益表示支持。
John Murphy表示,他們統計了過去15年來,共有203種新療法透過加速批准途徑上市,這些療法絕大多數條件都極為罕見,如果沒有加速批准,它們上市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FDA局長Robert Califf在爐邊談話單元中,談論FDA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圖/翻攝自Bio.News官網)
臺灣生醫新創挺進國際舞台
全球BIO總裁»將持續與臺灣深化關係
臺灣在睽違兩年後,再度組團赴美參加BIO 2022,由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召集人吳政忠率領,帶領臺灣生醫代表團共襄盛舉這場國際生技盛事,定調「跨域科技.創新生醫」為主軸,盼打響臺灣生醫品牌。
此次臺灣生醫代表團以「臺灣主題館」形式,展出新藥開發、臨床試驗及CDMO、農業生技及生醫跨領域科技應用等四大主軸,並整合國內30多家生醫業者及七大政府、法人單位。
參展的生技業者,包含了:藥華、聯生藥、昱展新藥、台灣微脂體、中裕新藥、台灣浩鼎、台康、台耀化學、台灣東洋、台灣醣聯、因華生技、順天醫藥、遠東生技、亞果生醫、啓弘生技等等臺灣指標性生技新藥公司。
此外,也有全福生技、先知生技、安邦生技、藥祇生醫、碩準生技、博蔚醫藥、夲牧生物科技、寶泰生醫、太豪生醫、宇心生醫、奈捷、益福生醫、台嘉生醫、先勁智能、宇康生科、矽基分子、愛因斯坦人工智慧、鉅怡智慧、精拓生技、聲捷醫學、研生生醫等多家潛力新創參展。
為了加深臺灣與國際生技產業的鏈結,科技會報也特別在6月14日舉辦團長致謝晚宴,逾200人與會,其中全球BIO總裁兼執行長Michelle McMurry-Heath、立陶宛官方代表以及臺灣駐洛杉磯經文處處長黃敏境都蒞臨會場,與各參展廠商互動交流,深化臺灣與國際鏈結,展現整體生技卓越能量。
Michelle McMurry-Heath在致詞中指出,感謝臺灣持續地參與BIO展會,未來將持續與臺灣深化雙方關係,另外,她也提到,明(2023)年的BIO展會將在波士頓舉行,有鑑於波士頓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生技新創基地,將是臺灣優秀的生醫新創站上國際舞台的絕佳機會。
今年臺灣的生醫新創業者,也在BIO於展會期間舉辦的競賽中發光發熱。例如,精拓生技、全心醫藥、台耀化學等生技業者,皆獲選參加BIO大會的公司展演(Company Presentation)。
另一方面,在今年BIO為全球新創舉辦的Start-Up Stadium決賽,全球入選決賽的43個團隊中,只有4個團隊是美國以外的新創,而來自臺灣的藥祇生醫與碩準生技就佔了2個。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沈弘俊表示,這是 BIO自2017年舉辦以來,首次有臺灣新創團隊進入決賽,顯示臺灣生技新創逐漸受到國際肯定。
此外,科技部產學司為了增加新創與海外創投、加速器、企業的合作交流,特別於當地舉辦Smart Health Demo Day,帶領14家橫跨智慧醫療、醫材、個人化藥物測試、新藥開發領域的臺灣新創進行募資簡報(Pitch)。這14家新創包含:先勁智能、宇康生科、愛因斯坦人工智慧、鉅怡智慧、矽基分子電測科技、聲捷醫學科技、精拓生技、研生生醫、安邦生技、博蔚醫藥生物科技、台嘉生醫、藥祇生醫、碩準生技、寶泰生醫。
台下更匯聚了當地知名創投Vivo Capital、Echo Investment Capital與國際加速器、國外企業到場關注,並與新創深入交流,盼能促成合作。
全球BIO總裁兼執行長Michelle McMurry-Heath (左三)表示,未來將持續與臺灣深化雙方關係。(圖/科技會報提供)
在今年BIO為全球新創舉辦的Start-Up Stadium決賽中,致力於研發糖尿病天然藥物的藥祇生醫,以及專攻抗體鎖技術的碩準生技成功打入決賽。(圖/科技會報提供)
臺灣代表團會見旅美BTC委員暖身 參訪BioLegend、希望之城醫學中心
除了積極參與BIO 2022,行政院科技會報也在6月16日,舉辦pre BTC,邀集四位旅美的海外BTC委員(孔繁建、翁啟惠、張幼翔、馮玉蓮),與科技部、經濟部、衛福部共同探討臺灣下世代生醫產業發展策略。
委員於會中的建議聚焦在再生醫學、細胞及基因治療、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等生醫重點領域;並期望能善用臺灣的優勢產業,如資通訊科技、AI、大數據等,進行健康醫療資料治理通盤規劃;也提到,人體生物資料庫對未來的研究與應用具有關鍵影響力,因此,檢體及其衍生資料之蒐集及運用應建置相關規範以資遵循。
此外,強化國際鏈結與國際人才培育,也是臺灣生醫代表團赴美的重點之一,因此安排參訪由臺灣創業家賴正光創辦的全球知名抗體與製劑開發製造商BioLegend,以及具世界領域地位的癌症研究中心──City of Hope (希望之城國家醫學中心),藉以建立臺灣生醫在人才交流、臨床轉譯、癌症治療等國際合作管道,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指出,今年是疫後首度舉辦的全球生技大展,除再度組團展現政府與產業共同行銷與發展臺灣生醫的決心外,並冀望透過這次的實體商機交流,讓世界看見臺灣生醫的真實力。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今年由副執行長黃千岳、李財坤率團參展,展出新一代抗CD73高表現癌症藥物、核酸藥物產製技術、CHO-C蛋白質藥物量產平台等重要研發成果。(圖/DCB提供)
行政院科技會報在美國時間16日,舉辦pre BTC,邀集海外BTC委員與科技部、經濟部、衛福部共同探討臺灣下世代生醫產業發展策略。(圖/科技會報提供)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