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近期被認為是可顛覆生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工具,但AI究竟可為藥物研究,帶來多少效益?近(10)日,《Nature》雜誌針對此議題發表一篇社論,並引用波士頓顧問集團(BCG)研究人員,對20家密集使用AI的新藥開發公司調查數據。結果顯示,近十年在AI輔助下,這20家藥廠共推進了15項候選藥物進入臨床,其中5項候選藥物,比傳統藥物研發所需平均時間6年更快進臨床,並指出AI可節省藥物臨床前研發時間少25-50%。
新藥開發近十年來,除了開發越來越慢、風險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根據2016年數據統計,要將一種藥物成功推向市場,成本至少需要25億美元。
現在已有許多大型製藥公司擁抱創新技術,並認為當今顛覆者——生成式AI,可縮短臨床前研究,但要順利推進人體試驗,真的可行嗎?
《Nature》雜誌的社論,引用2022年2月BCG研究人員,對20家相對較新,且高密度使用AI的製藥公司,進行2010年到2021年間的臨床前產品調查。
BCG的調查報告指出,這20家公司,過去的10年間共推進15項候選藥物進入臨床,其中有8項在10年內進入臨床,另外有5項比平均耗費時間6年,還快進入臨床。
例如,總部位在紐約和香港的Insilico Medicine,去年2月宣布治療肺纖維化疾病(IPF),由AI輔助的候選藥物進入臨床一期,該藥僅花30個月就完成臨床前研究,今年6月也啟動臨床二期研究。
此外,BCG進一步分析還發現,在AI輔助下,新藥公司不只縮短藥物開發時程,這20家公司在2022年創建了158項處於臨床前階段的候選藥物,若與全球20大藥廠相比,大型藥廠在有收入資源的挹注下,產品線也只多了近2倍、333個臨床前候選藥物。
《Nature》認為,目前看起來AI帶給製藥界許多好處,但若是使用生成式AI可能還會面臨一些挑戰,例如:ChatGPT在回答使用者問題時,有時會編造答案,此外在藥物發現過程中,AI則會提出一些無法製造的物質建議。
另外,生成式AI需要從訓練資料中來產生具有相似特徵的新資料,但這些訓練資料可能成為各公司間競爭的關鍵,因此,能不能加速藥物或是新靶點的發現,數據共享成為關鍵,《Nature》也呼籲工業界和學術界應該擁抱這樣的優勢,讓AI發揮最佳效果。
資料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172-6#ref-CR1
(編譯/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