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2)日,高階醫材廠商安盟生技首次針對「皮膚科光學影像」議題,舉辦綜合性的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多位皮膚科醫師,分享皮膚疾病在診斷與治療上,從皮膚鏡、高頻超音波、反射式共軛焦顯微鏡(RCM)到細胞級全域視光學斷層掃描影像(CRFFOCT)使用之臨床經驗與應用。
(攝影/劉馨香)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鋒教授首先分享中國在「皮膚鏡與高頻超音波在皮膚疾病檢查中的應用」與趨勢,他表示,皮膚鏡最早是從國外提出的應用、80年代中國開始發表大量文獻,90年代皮膚鏡在中國的應用逐漸成熟。
徐鋒說,近幾年皮膚鏡的應用發展特別快,大規模臨床研究雖然較少,但也逐漸增多,目前中國有許多皮膚學相關的組織與學會,不少學術機構,包含華山醫院與北大醫院皆有出版皮膚鏡、毛髮鏡圖譜。
中國目前在皮膚鏡應用的教材上不僅廣泛且全面,應用上已朝向數位化趨勢發展,例如,「中國人群皮膚影像資源庫(CSID)」的建立,就是要共享皮膚影像,並推動人工智慧研究。
徐鋒也進一步分享皮膚鏡在特殊部位,如指甲、黏膜、頭皮等臨床上的判讀應用,並分享皮膚超音波影像技術。他表示,超音波可對多種部位進行術前評估,避免不必要的切片使用。不過他也強調,皮膚超音波還需要與臨床結合。
(攝影/劉馨香)
接著台北榮總皮膚部李定達主治醫師,分享其與安盟在ApolloVue S100影像系統上,60位受試者的臨床研究,該試驗主要是進行ApolloVue S100影像取得時間與品質測試,以評估其掃描效率。
李定達表示,ApolloVue S100不管縱切、橫切影像成像上,數據結果顯示,90%影像皆達到「有效掃描」,而在影像掃描速度上,雖會因取得影像部位不同,所需時間長短不一,但整體上所需時間較一般檢查時間快。這些結果也成為安盟在進行美國FDA、TFDA申請產品認證上的臨床依據之一。
(攝影/劉馨香)
馬偕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王研人則指出,近幾年皮膚癌致死率雖未明顯上升,但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而皮膚癌診斷上仍有許多未滿足的需求,包括皮膚鏡到進行組織切片間,仍缺乏有效、即時、非侵入式的檢測方式。
接著她分享,利用細胞級全域式光學斷層掃描輔助皮膚疾病的診斷與經驗,她表示,安盟的ApolloVue S100影像系統,是用背向散射光生成3D影像,可達到細胞層級的解析度,得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切片。
目前她也將ApolloVue S100應用於多種皮膚癌診斷上,包括基底細胞癌(Basal-cell carcinoma,BCC)、脂漏性角化症(seborrheic keratosis)等。
不過她也表示,即使OCT已解決許多未滿足需求,但在長出皮膚表面的腫瘤、或是彎曲部位的皮膚癌,系統探頭仍較難固定,另外OCT也無法判斷較深的癌組織,她也期望未來技術能增加深掃模式,或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協助醫事人員更進一步的判讀。
(攝影/劉馨香)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劉華緒主任醫師,則分享「反射式共軛焦顯微鏡(RCM)在皮膚科上的應用」,他表示傳統皮膚科在做診斷時,多為經驗判讀,較少影像化的概念,但經過近20年發展,中國皮膚科影像化已迅速發展。
他也表示,即便現在已有高頻率超音波技術、磁共振成像技術、OCT與光學共軛焦技術,可進行皮膚的3D的影像成像,但在成像的深度、解析度上還是有難以兼具的限制。
他分享共軛焦顯微鏡優勢,包括可辨細胞層級的影像、且是非侵入式、即時、動態多點的篩查。由於檢測即時,其不僅可監控疾病是否為進展或穩定期,也可在皮膚科應用上做為組織切片前的定位,為皮膚科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劉華緒也進一步分享RCM在色素增加或減少的皮膚病、炎症性皮膚病、感染性皮膚病、腫瘤性皮膚病等疾病判讀與圖像特徵。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