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日,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與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研究團隊,共同發表有關腸道菌最新成果,指出由腸道菌產生的代謝物——氧化三甲胺(TMAO)在血中的濃度,可成為一項評估慢性腎臟病風險的有力風險預測指標。此研究發表在《美國腎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研究團隊表示,TMAO是一種由腸道微生物,利用飲食中的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肉鹼(carnitine)產出的代謝物,這兩種營養素在蛋、紅肉和其他動物來源食物中含量豐富。
過去,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就已與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王錦堂合作,發現紅肉中的肉鹼,會被人類腸道菌氧化、形成TMAO後,促使巨噬細胞堆積、血小板凝集等機轉,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
而在此研究中,團隊則是針對目前所知甚少的TMAO與腎臟疾病的關聯加以研究,並根據過去實驗中顯示TMAO會造成腎損傷和腎間質纖維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提出較高的TMAO血中濃度,與較高的慢性腎臟病風險、更高機率的腎功能惡化有關的假說。
研究團隊在兩個大型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隊列、共計超過1萬名成年美國人,進行了追蹤期平均長達10年的研究,測量項目包括血中TMAO濃度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他們的腎功能。結果發現,TMAO血中濃度提升的受試者,在未來出現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比較高。
此外,在腎功能正常或腎功能受損的人群中,更高的TMAO濃度和更高的TMAO濃度和腎功能快速惡化有關。研究團隊指出,這些關聯與社會人口特徵、生活方式與習慣、飲食及其他腎臟病已知風險為獨立關係,且和過去臨床前模型研究中,發現TMAO直接促進腎功能下降與組織纖維化的結果一致。
本研究通訊作者、克里夫蘭醫學中心Lerner研究院暨心血管代謝科學部主任Stanley Hazen表示,這些發現顯示了TMAO上升與增加慢性腎臟病風險之間在臨床上的強烈關聯,且因為受試者來自不同的種族和社會人口特徵背景,因此具備多樣性,能夠幫助確認此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性。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顯示TMAO的血中濃度,不只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慢性腎臟病指標,甚至比目前已知的風險因素還要有力,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齡和種族等。
研究團隊也表示,由於TMAO濃度能夠同時透過飲食和藥物介入調整,因此未來除了使用降低TMAO濃度的創新藥物來幫助病人,透過飲食介入來降低一般人的TMAO濃度,也會是一種有成本效益、降低風險的慢性腎臟病預防性策略。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他們還預計進行遺傳數據檢查,以推動評估TMAO和慢性腎臟疾病因果關係的相關研究,並更仔細的研究生活型態改變,是否有助於預防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生與惡化。
參考資料:
- Microbiome Pathway Implicated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https://www.genengnews.com/topics/translational-medicine/microbiome-pathway-implicated-in-chronic-kidney-disease/
- 第五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微生物體學研究 精準醫療、精準營養必爭之地
https://news.gbimonthly.com/tw/article/show.php?num=38261
原始研究:
https://journals.lww.com/jasn/abstract/9900/the_gut_microbial_metabolite_trimethylamine.282.aspx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