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微型心律調節器屬於暫時性心律調節器,其非常小巧,寬度只有1.8 mm、長度僅3.5 mm、厚度為1 mm,並可與無線的穿戴裝置配對,當穿戴裝置偵測到心律不整時,會發出光脈衝穿透患者皮膚、胸骨與肌肉來啟動心律調節器,當患者不需要時也不用手術取出,其具生物相容性,會在體內自行分解。
目前,該微型心律調節器已在一系列大、小型動物模型、已故器官捐贈者的人類心臟中驗證其有效性。
紅外光控制、無線、體內自我分解 先天心臟缺陷新生兒專用
該設備是由John Rogers與西北大學心臟病專家Igor Efimov,先前合作的基礎上共同開發。
原先,他們開發的小型心律調節器比傳統心律調節器小四分之一、可在體內溶解,並且是無線,是透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離無線通訊)來進行供電與操控,在臨床前動物試驗中效果良好,但心臟外科醫師希望能將裝置做得更小,提供給嬰兒使用。
不過,Rogers指出,NFC天線的尺寸限制了將裝置微型化的設計,因此開發了透過光脈衝來啟動心律調節器,同時,也重新設計電池,從NFC供電換成賈法尼電池(Galvanic Cell),透過心律調節器中兩種不同金屬作為電極,周圍生物體液作為導電電解質,相接觸時,電極會產生化學反應轉換成電能。
而啟動微型心律調節器的光脈衝,研究團隊使用的是一種紅外線波長的光,可以安全地深入體內,若患者心率低於閾值,穿戴式裝置會自動啟動發光二極體,讓燈光以正常心率的頻率閃爍,來控制體內的微型心律調節器。
Efimov表示,大約有1%的兒童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缺陷,這些孩子在手術後只需要暫時性的心律調節,在約七天後,大多數患者的心臟會自我修復,而越小型的暫時性心律調節器在這七天間至關重要。
他解釋,目前的心律調節器需要外科醫師將電極縫合到心肌上,電線連到外部心律調節器,當不需要暫時心律調節器時,去除電線時可能會損傷心肌組織,因此此次開發的微型心律調節器,不僅輕薄、無線,更可無害地溶解在體內。
Efimov表示,我們可以在心臟外部設置多個這樣的微型心律調節器,用不同顏色的光來獨立控制特定心律調節器,就控制心臟不同區域跳動,有望應用於改善心律不整。
參考資料:https://news.northwestern.edu/stories/2025/03/worlds-smallest-pacemaker-is-activated-by-light/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