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2)日,國立陽明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共同舉辦聯合研發成果發表媒合會,展現榮陽團隊攜手合作的亮眼成果,包含創新鼻咽癌復發預後血檢工具、利用表面電漿共振檢驗細菌抗藥性、人工電子耳降噪改良系統及點滴鬆脫漏液監控裝置等位於商品化不同階段的研發成果,期盼吸引更多產學合作開發。
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鼻頭頸科科主任藍敏瑛。(攝影:李林璦)
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鼻頭頸科主任藍敏瑛醫師,首先分享可偵測鼻咽癌(NPC)之循環腫瘤細胞(CTC)及Epstein-Barr病毒(EBV) DNA的新技術「矽基多層次奈米化平台」。
藍敏瑛指出,大部分癌症病人的死因是癌細胞轉移,但傳統影像學的檢查並無法發現非常早期的癌細胞轉移。循環腫瘤細胞在腫瘤轉移性擴散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偵測循環腫瘤細胞能有效的偵測癌細胞是否轉移,並且被證實在很多癌症的存活率上是一個有意義的預後因子。
雖然目前已有許多化學或物理的方式被開發出來偵測循環腫瘤細胞,但是大多數偵測方式的效果都不盡理想,通過美國FDA認證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也僅有一家。因此,臨床上希望當血液中有微量的CTC時,就能予以偵測到,如此才能達到癌症的有效追蹤與早期治療。
藍敏瑛指出,鼻咽癌在臺灣、中國南方、香港、新加坡都是常見的癌症,目前僅有很少的鼻咽癌循環腫瘤細胞研究,且無一致的結果。另血漿中EBV DNA的含量與鼻咽癌患者疾病狀況密切相關,是鼻咽癌的的敏感預後工具,但目前較常用為傳統的PCR檢測方式。
因此,藍敏瑛與中央大學李勝偉教授團隊合作,共同研發出矽奈米線/金字塔(Si nanowires/ microscale pyramids, NWs/MPs)結構基板。此基板是全球首個具雙功能的循環腫瘤細胞偵測平台,不僅在體外實驗能捕捉模擬的鼻咽癌循環腫瘤細胞,同時亦可偵測非常低濃度的EBV DNA,極具臨床應用價值。
藍敏瑛指出,此平台僅需共約2cc的血液,即可快速在半天內檢測循環腫瘤細胞及EBV DNA。目前正在申請專利,也正於臺北榮總進行人體臨床檢體的驗證,期待能幫助有需求的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