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1)日,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研究指出,在2018年至2040年期間,對癌症手術的需求將增長52%,其中低收入國家增加最多。另外英國愛丁堡大學一項研究也指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死於大腸直腸癌或胃癌的風險是高收入國家的四倍。兩項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和《The Lancet》。
癌症手術需求增長
發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的研究指出,該研究利用最佳診療指引(best-practice guidelines),患者特徵和癌症分階段的數據,計算了183個國家中需要手術的新診斷癌症患者的比例,預測未來的手術需求。
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估計,從2018年到2040年,全球每年需要手術的癌症病例將從910萬例增加至1380萬例(增加52%,470萬例),其中34個低收入國家相對增加最大。預計到2040年,需要手術的癌症病例將增加一倍以上,從314,355例飆升至650,164例,增加107%。
另外,研究表示,目前全球缺乏19.9萬名外科醫生(56%)和8.7萬名(51%)麻醉師,而低收入國家的差距最大,比目前所需的外科醫生2.8萬名,少了2千名,麻醉師則比所需的1.3萬名缺少了1.2萬名。
研究也根據2018年的數據,推算出2040年所需的外科醫生和麻醉師的人數,預計外科醫生需求將從2018年的96.5萬名增加到2040年141.6萬名(增加47%),而麻醉師則是從45.9萬名增加到67.4萬名(增加47%)。
同樣,低收入國家的差距最大,2040年所需的外科醫生將從28,210名增加到58,219名(106%),麻醉師則是從1.3萬名增加到2.8萬名(115%)。
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Sathira Perera表示,低收入國家將首當其衝面臨未來對癌症手術的需求增長的負擔,希望政府認可這些科學證據,以調動資源來擴大具有成本效益的照護服務範圍。
術後併發症死亡率
另一項則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探討全球三種常見癌症手術後發生併發症和死亡的變化,該研究刊登在《The Lancet》。
該研究在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間,招募了來自82個國家的428家醫院,共15,958名進行了患者乳癌、大腸直腸癌或胃癌手術的患者。
研究指出,中低/低收入國家,罹患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同樣是高收入國家的4倍,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則是高收入國家的2倍。乳癌則在手術後30天的死亡率上並無差異。
至於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比率則在所有收入組都類似,不過中低/低收入國家,在手術後30天內發生主要併發症死亡的可能性,比高收入國家高出6倍(133名患者中有96例死亡,死亡率為6.15%),比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出4倍。
另外,在中低/低收入國家,每100例手術中,發生併發症死亡有7至10人,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則是5至8例。
研究也顯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而中低/低收入國家的醫院,不太可能擁有手術後的醫療照護基礎設施,例如指定的術後康復區、重症加護設施,以及癌症護理途徑,例如腫瘤學服務。
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Ewen Harrison表示,我們的研究首次提供了在全球的癌症手術後30天內發生併發症和死亡的詳細數據,顯示術後護理與降低手術死亡率險之間的關聯性,也證明了需要改善護理系統,預測和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Harrison指出,該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只研究了手術後的早期結果,不過,將來將研究長期結果和其他癌症。
資料來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1/tl-pss_101202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