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1)日,仁寶(2324)宣布與高雄市政府合作,以「仁寶i照護®」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照顧管理與雲端衛生所系統,導入高雄市轄區長照據點以及醫療公衛雲端化服務。其中,居家服務系統領先、達到九成的覆蓋率,照顧管理和日間照顧系統也穩健地朝七成目標推進,期待未來持續與高雄市政府攜手,促成產業跨域發展智慧醫養護生活圈。
《臺灣》生華科新藥納入CDE新冠專案 將在臺啟動臨床試驗
今(11)日,生華科(6492)宣布其開發中新藥Silmitasertib,已獲納入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主導之「CDE can Help:COVID-19專案法規科學輔導計畫」,生華科並已完成協議書簽訂。
生華科表示,將滾動式和CDE諮詢下一步的臨床策略,並規劃在CDE的指導下,在臺灣正式啟動新冠人體臨床試驗的相關作業,進一步驗證Silmitaserti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Silmitasertib日前已獲得衛福部(TFDA)核准以恩慈專案治療新冠重症患者,並陸續有六家醫院加入專案,包括臺大醫院、臺北榮總、部立桃園醫院、北市聯醫、陽明附醫和振興醫院。在美國的兩項新冠臨床試驗,也加速收案進度力拼本季完成,此外,在印度的新冠臨床試驗也已經送件申請,將於核准後啟動。
《日本、美國》Finch 微生物體創新口服療法 獲武田超前接管、主導臨床開發
美國時間10日,致力於開發創新微生物體療法(microbiome therapy)的臨床階段公司Finch Therapeutics 宣布,和日本武田製藥(Takeda) 合作的潰瘍性結腸炎(UC)創新口服療法FIN-524,原本協議在臨床二期試驗後轉讓給武田製藥,但現在武田製藥決定在進入臨床階段前就接管此項目主導權,執行先期開發(primary development),而Finch將在臨床一期階段中持續提供技術支持。
根據雙方在2017 年 4 月達成的交易,武田以1000萬美元預付款,取得 FIN-524 在全球範圍的開發/銷售權。據外媒《FierceBiotech》報導,倘若達到特定目標,Finch 將可從武田獲得高達1.8億美元的款項。
《中國》有望對抗Delta等變異株?! 中國依生新型皮卡佐劑+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啟動紐西蘭、阿拉伯1期臨床
近(9)日,中國依生生物(Yisheng Biopharma)宣布自主研發的皮卡(PICKCa)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獲得紐西蘭藥品和醫材安全管理局(MEDSAFE)批准進行一期臨床試驗,該疫苗近期已獲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衛生與預防部授予臨床批准,再次獲得另一國家許可進行臨床。
《美國》新冠「吸入式奈米抗體」再突破! 中和變種病毒可望較傳統抗體更佳
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團隊開發的新冠奈米抗體(nanobody),在今年5月時已在倉鼠證實用鼻腔吸入霧化劑方式給藥,可提供有效保護力;而該團隊(3)日發表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又進一步指出奈米抗體對抗病毒的三項途徑,以及其對變種病毒的中和力,可能較傳統大分子抗體更具優勢。
《美國》mRNA技術夯 GreenLight合併SPAC將登納斯達克 估值15億美元
昨(10)日,mRNA技術公司GreenLight Biosciences宣布,與空殼公司(SPAC)合併,以15億美元估值準備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GreenLight將從SPAC獲得2.07億美元,以及在上市後私募投資(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 PIPE)獲得1.05億美元資金。
《美國》解密粒線體「回收」機制異常導致帕金森氏症?! Parkin、PINK1兩蛋白質為關鍵
近(6)日,專注於心血管、神經疾病與病毒學的加州研究機構Gladstone Institutes團隊,透過追蹤神經細胞內將老舊粒線體「回收再利用」的「粒線體自噬作用」(mitophagy),指出粒線體回收的異常,可能導致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機制。該研究發表於期刊《Science Advances》。
《美國》MIT新型免疫聯合療法 癌細胞膜蛋白抑制劑顯著縮小胰臟腫瘤
近(5)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開發一種新型免疫療法,利用三種藥物的組合來靶向癌細胞膜蛋白,結果已證明可以縮小並有效消除小鼠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腫瘤。相關論文已刊登於《Cancer Cell》。
《美國》MIT+哈佛開發唾液CRISPR核酸檢測桌上機 可辨識新冠變種、靈敏度媲美PCR
美國時間6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哈佛大學聯合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桌上型大小的病毒RNA檢驗裝置,只需要2 ml的唾液樣本,就可無須實驗室專業設備,在1小時內偵測出新冠病毒的存在,且其靈敏度可匹敵現行新冠檢測的黃金標準RT-PCR;研究團隊也表示,這種裝置還可以針對不同變異株的特定突變做區分,有利於追蹤變異株傳播。這項新技術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