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要作者Simone Caielli強調說,與健康人相比,具粒線體的成熟紅血球和循環性抗紅血球抗體(circulating anti-RBC antibody)的狼瘡患者,其干擾素的濃度更高。研究第一作者Virginia Pascual也認為,該研究結果指出紅血球在狼瘡患者的發炎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可以成為疾病治療或干預的新方法。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病,其病徵為免疫系統會間歇性攻擊自身健康組織,包括皮膚、關節和心臟等器官。目前一個常見的潛在原因是稱為第一型干擾素(IFN-I)的免疫活化蛋白(immune-activating protein)異常增加所引發。
目前的療法旨在抑制免疫反應,包括干擾素引起的發炎症狀,且需長期治療並存在副作用。現今仍無法完全治癒狼瘡,發生的原因尚未明瞭。根據估算,該疾病影響美國約20萬人,其中大部分為女性。
先前已有研究表示,狼瘡患者的免疫細胞內的粒線體存在缺陷。在這新研究中,研究團隊檢測了患者的成熟紅血球。結果顯示,患者的成熟紅血球可檢測到大量的粒線體濃度,且症狀越嚴重,該現象越常見。相較之下,健康人的成熟紅血球不存在粒線體。
接著研究團隊觀察紅血球在成熟階段如何排除粒線體,以及該過程為何在狼瘡患者中存在缺陷。在進一步研究結果發現,發育異常的紅血球是如何引發狼瘡的發炎反應。一般來說,隨著成熟紅血球老化或出現損傷,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會將其清除。一旦目標被吞噬,紅血球的粒線體DNA會刺激一種稱為cGAS/STING途徑的發炎反應,並驅使第一型干擾素產生。
研究團隊正持續研究成熟紅血球保有粒線體所導致的免疫異常活化的機制。辨識該機制可能發展出檢測狼瘡患者出現症狀的時機,並開發特定的療法。
參考資料: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10811/Defective-process-in-the-development-of-RBCs-may-trigger-lupus.aspx
(編譯/實習記者 蕭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