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TC會議》委員專訪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 疫情帶動生醫題材類股 CDMO、數位醫療 台美資本市場熱度差異大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08-30
(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本刊資料中心)
攸關臺灣生技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年度盛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會議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題,於8月30日至9月1日線上+實體同步舉行,今(31日)進行第二天閉門會議,由BTC召集人暨科技部長吳政忠邀集委員及各部會機關單位,共同檢視及策進本年度各項推動成果。
 
本刊特別邀請到BTC新任委員、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榮譽副所長曾惠瑾,分享去年、今年台灣、美國生技醫藥產業發展趨勢,並提出台灣在數位醫療上發展困境與建言。
 
曾惠瑾執業三十五年,曾任台達電、華碩、大聯大、東元等集團的簽證會計師,見證諸多集團企業成長與轉型變革。對於新興產業更抱持研究及扶持精神,帶領資誠自2011年起輔導生醫企業IPO掛牌家數年年居全台之冠。生技產業人士感念她像天使般的關懷生技發展,獲稱「生技教母」美名。目前,曾惠瑾因屆齡退休,但她仍退而不休的繼續協助國內生技醫藥公司發展。

曾惠瑾從資本市場角度指出,台灣生技業的資本市場沉寂了5年之久。但2020到2021年間,生技醫藥產業指數,在浩鼎事件後出現新高。
 
去年,台灣生技醫藥公司在證交所/櫃買中心首次公開募股(IPO)家數有3家,今年則有5家,生醫類股,因疫情而重新受矚目。
 
曾惠瑾從中觀察到一些趨勢,她表示,今年掛牌的五家公司包括:長聖、博晟、威健、台微醫、亨泰光,只有長聖為細胞治療公司、其他四家為醫材公司。
 
去年掛牌的三家公司則是達亞、瑞磁、軒郁,前兩家為醫材、後者為醫美,多數也是醫材公司,顯然,這段時間醫材類公司成為送件主流。
 
若與全球資本市場領先指標的美國來分析比較,最近美國生技醫藥較為熱絡市場大類別有生物藥、再生醫療(包括細胞治療、基因治療、核酸藥物)、疫苗、數位醫療。
 
在這些大類別發展上,台灣與美國發展趨勢頗雷同,她認為,台灣在這些領域上,生物藥公司幾家代表如合一、台康 ; 再生領域今年有長聖掛牌;疫苗部分,台灣也開了緊急使用授權(EUA)先例,都有很好的發展成績。
 
不過,在數位醫療發展上,台灣與美國雖然都是熱門議題,但從去年開始,美國有好幾家獨角獸數位醫療公司以借殼方式上市(SPAC),但台灣到目前發展為止,尚無數位醫療公司申請上市/櫃。
 
曾惠瑾發現,台灣數位醫療公司在資本市場選擇上是面臨抉擇的,因為美國雖給予數位醫療公司很高的估值(Valuation),惟須有較高營收規模;相較台灣的數位醫療公司,相對規模小。
 
她認為,數位醫療在發展上原本就不容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涉及醫事人員及使用者行為的改變,二是如何找到獲利商業模式?前者因疫情帶動,行為模式改變業已成型;而後者,全球則皆尚在積極摸索中。台灣在推行數位醫療上,除了要面臨前者挑戰,還有更多限制是法規的突破。
 
她以遠距醫療為例,目前醫師法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只能在疫情期間應急處置時,都會區才能適用,且醫師亦必須在醫療機構內方能執業等,皆是不合時宜的規定。
 
另外,她從趨勢中也發現,有一塊美國資本市場沒那麼熱,但台灣市場很夯的議題—CDMO(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其中,鴻海暨永齡創辦人郭台銘先生以私募方式投資台康,成為經典案例。
 
近幾年,ICT產業大舉進入生技醫療產業已經不是話題,但他們比較卻步投資不熟悉的新藥,而是普遍往兩個方向發展,其一就是如上所述CDMO,這是ICT業者熟悉的研發及製造商模。但面臨全球競爭,台灣必須思考如何做出特色,發展新興療法,快速技轉或併購更多先進技術、製程或公司,才能在CDMO競賽中異軍突起。
 
另一方向就是往BTC會議中近年大力推動的「精準健康」著眼,主要是ICT業者希望數位醫療產品能帶動硬體產品的爆發成長。但曾惠瑾認為,數位醫療畢竟是軟體掛帥,與過去ICT產業常用的硬體主導發展思維不同;另,數位醫療產品牽涉許多法規門檻與流程。ICT要進軍數位醫療,還需要一些時間適應與磨合。
 
她進一步指出,台灣擁有全球最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資料庫。然而,如何整合跨平台資料庫? 如何完善數據質量與品質?如何建構生醫專屬一條龍服務的醫療沙河,推動AI投入前瞻性資訊分析及預測系統應用?如何藉此大數據庫,吸引國際大廠來台進行實質落地研發,或與國內企業共同合作開發,以紮根研發基盤,提升台灣生醫能量,鏈結國際?皆為當前發展數位醫療重要課題。
 
她也建議,數位醫療這個領域發展變化很快,台灣雖有數位科技軟體人才,但若要發展出獨角獸公司,還需要更多的資金挹注,更多資源才能招募更多的人才加入,公司才有機會加速壯大。
 
另台灣數位醫療新創公司遍地開花,雖然單家規模小,難與資源充沛的國際新創匹敵,因此以大帶小建立合作聯盟,或是併購,手把手一起征戰國際,將是台灣發展數位醫療,逐鹿全球,成功的不二法門。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