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日,晟德(4123.TW)轉投資公司加科思藥業(1167.HK)宣佈,戰略投資美國生物科技公司Hebecell並將攜手於中國和全球市場共同開發新一代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療法(iPSC-NK),加科思董事長兼CEO王印祥將同時擔任Hebecell公司董事長,以最大化雙方產品組合之加乘效益。
Hebecell於2016年成立於美國波士頓,專注於用3D懸浮技術培養iPSC並誘導iPSC分化成NK細胞,為一高效、穩定、可再生的3D-iPSC生產平台,並可支持用於腫瘤及其他療法的iPSC-NK細胞之大規模生產。此一療法具有治療腫瘤、病毒感染和自體免疫性疾病以及黃斑部病變、帕金森氏症等其他疾病領域應用之潛力。
《臺灣》友華投資康霈生技1.68億元 搶攻臺灣百億醫美市場
今(1)日,友華生技(4120)宣布投資康霈生技1.68億元,以取得康霈生技CBL-514溶脂注射劑臺灣獨家代理銷售權。友華表示CBL-514注射劑的臨床二期研究數據,顯示具有突出的溶脂療效與良好的安全性,看好產品未來的發展潛力,因此尚在臨床二期開發階段就投資合作,取得獨家銷售代理權,搶攻臺灣超過臺幣百億元的醫美市場。
《臺灣、美國》喜康生技兩前高層 認罪竊取基因泰克商業機密生產生物相似藥
美國時間26日,臺灣生物相似藥公司喜康生技(後改名為伊甸生醫)遭指控共謀盜取基因泰克(Genentech)的營業祕密,並犯下電信詐騙、國際洗錢及妨礙司法公正罪的兩名創辦人暨前高層--執行長喬石瑞(Racho Jordanov)及總經理林穗虹,已向法院提交書面認罪協議,此案預計於12月7日進行宣判。
起訴書內容指出,喜康生技將基因泰克的數據和標準作業程序據為己有,藉此向投資者募集數百萬美元資金,並與賽諾菲(Sanofi)建立夥伴關係,獲得了1.01億美元預付款,甚至一度成為估值近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
《臺灣》《2021 BTC會議》
→ 2021BTC圓滿閉幕 吳政忠:未來10年臺灣生醫產業將開花結果
一連三天、線上與實體會議同步進行的2021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圓滿落幕。繼BTC委員代表閻雲的總體建議報告後,BTC召集人吳政忠也在閉幕致詞中表示,生醫產業跟電子產業不同,期程非常長、相當辛苦,雖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努力,但他樂觀的認為,2021年到2030將是臺灣生醫產業開花結果的10年。
→ BTC總體建議 閻雲:推國產創新醫藥品優先審查、納入給付 促健康數據商轉應用
閉幕式由BTC委員代表閻雲總結總體觀察與建議,分為四大主題提出建議,包含完善生態系、建構健康大數據平台、跨域/防疫科技創新以及強化國際連結,期盼從人才、法規、資金改革,更提出國產創新醫藥品優先審查、納入給付、促健康數據商轉應用、策略聯盟導引海內外資金挹注等應對解方。
→ 委員專訪--范德堡大學教授石瑜:
建議打造臺版「All of Us」需盡快盤點精準醫療人才、基礎設施上限!
石瑜分析臺灣生技醫藥產業在數據科學創新和精準健康產業近年的成長,以及美國在精準健康發展策略上如何供臺灣借鏡。
→ 委員專訪--中研院院長廖俊智:
臺灣展望生技醫藥產業願景 期勉關鍵7面向!
廖俊智,分享對臺灣生技醫藥產業近年發展的心得,並從長遠發展角度提出7點建議,期勉各界共同深耕、加以精進。
《韓國》韓國國產SK新冠疫苗 啟動三期臨床對照AZ疫苗
昨日(8月31日),韓國生技公司SK Bioscience和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宣布,兩者合作的候選新冠疫苗GBP510,將與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AZ)新冠疫苗展開比較性臨床三期試驗。
該試驗為隨機、活性對照(active-controlled)之全球試驗,將招募來自多個國家的4000名受試者,透過與AZ新冠疫苗比較,來評估GBP510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這是全球首個比較兩款新冠候選疫苗的三期試驗之一。
《美國》Versanis Bio A輪募7千萬美元 推進諾華肥胖潛在療法臨床
美國時間31日,新創公司Versanis Bio宣布關閉A輪募資,共募得了7千萬美元,推進bimagrumab 臨床開發,該藥最初是由諾華(Novartis)和MorphoSys公司合作開發,後來授權給了Versanis,其是一種活化素二型受體拮抗劑(activin receptor type II antagonist),原本是由諾華開發的罕見肌肉萎縮症候選療法,卻意外地在第二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身上顯現減少脂肪、改善代謝的效果。
Versanis 是 Aditum自2020年底以來,所成立的第5家公司,Aditum是由前諾華高管Joe Jimenez 和 Mark Fishman 共同創立,模式是授權大型製藥公司優先名單上的藥物,然後組建新創公司來接手這些藥物的開發。
《美國》George Church衍生公司Ally 基因治療降低免疫反應失敗告終
美國時間31日,由哈佛大學「合成生物學之父」George Church研究團隊在2018年衍生成立的基因治療生技公司Ally Therapeutics,雖然獲得雅琪創投(ARCH)1000萬美元領投種子輪,並吸引Atla Parters、UCB等創投加入,卻因動物試驗試驗頻頻失敗,在今年稍早由董事成員Bob More的電子郵件確認公司以關閉收場。
該公司的策略是利用理論上具有隱蔽性的腺相關病毒(AAV),來降低患者對基因療法所使用的病毒產生的免疫反應問題。然而,隨著研究團隊利用越來越高的劑量來治療更困難的疾病,免疫反應依然出現,這限制了它的使用性。
《美國》華盛頓大學最新研究! 近90%服用免疫抑制劑CID患者 接種mRNA新冠疫苗中和抗體低於一般人
美國時間8月31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有88.7%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CID)患者,接受兩劑COVID-19的mRNA疫苗後(註:此研究僅針對mRNA疫苗),其產生中和抗體效價低於一般健康人,研究認為CID患者感染COVID-19後重症的風險將會增加。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上。
《美國》《Science》子刊:全球CAR-T重鎮Fred Hutch開發次世代強化CAR-T技術 攻克低抗原表現血癌
美國時間8月24日,來自全球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研究重鎮之一、美國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團隊,透過效法天然的T細胞受體(TCR)、設計出新的嵌合抗原受體(CAR),藉以提升CAR-T細胞的抗原敏感性(antigen sensitivity)。在淋巴瘤、白血病、乳癌等疾病模型小鼠的研究結果中顯示,這種新的CAR-T細胞能展現出更好的抗腫瘤活性。此研究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