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7)日,林口長庚醫院表示,為提升研究能量,自2019年啟用三千餘坪的實驗動物中心,目前通過「國際實驗動物管理評鑑及認證協會」(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 International, AAALACi) 國際認證,實驗動物中心今日也舉行揭牌典禮。
《臺灣》臺灣難清零?! 專家籲:應以「三聯體」、「去中心」推動防疫共治
今(27)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舉辦「精準防疫─推動發展精準健康跨域合作」座談會。會中,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指出,透過「三聯體」(TRAID)防疫思維,整合「疫苗接種」、「精準檢測」和「非藥物介入」(NPI)三層面,並引入智慧醫療技術,是未來與病毒共存的關鍵。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工程學院莊曜宇院長,列舉全球健康大數據技術公司,如Deep longevity、Regeneron的最新發展,並憂心臺灣政策「保守有餘,創新不足」。另一方面,國家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黃秀芬執行長介紹了臺灣在疫情期間快速成立的COVID-19研究網及資料庫。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林世嘉執行長也呼籲,在建構新常態生活時,必須納入「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賦權於民」(empowerment)兩項原則,推動防疫共治。
《臺灣》疫情帶動MDI吸入劑市場 益得擬現金增資 加速產品研發
今(27)日,益得生技(6461)表示,除了新冠疫苗/藥物外,可用於緊急治療因肺炎導致呼吸窘迫的吸入劑用藥的市場需求也水漲船高。目前旗下MDI吸入劑藥物SYN011,目前已經完成人體藥物動力學試驗(PK),並已獲美國FDA核准Bio-IND三期人體臨床藥物藥效學試驗執行,若順利於2023年第一季向FDA申請藥證,將可提供患者的長期需求,並將辦理現金增資,加速推動產品研發拓展市場。
益得表示,其為全球僅有十家具備定量噴霧吸入劑(MDI)代工能力藥廠的其中一家,可提供吸入劑CDMO服務,8月間已接獲大陸海思科醫藥集團CDMO合作案。
《臺灣》生華科抗新冠藥二期臨床數據達標 獲選ISIRV-WHO大會發表
今(27)日,生華科(6492)公告,開發中抗新冠藥物Silmitasertib(CX-4945)治療中症患者二期臨床試驗,初步數據分析成果,具統計上顯著差異(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和臨床上意義(Clinical meaningful)。
生華科表示,Silmitasertib顯著加速患者達到臨床定義上的康復(Clinical Recovery),且接受Silmitasertib治療患者並無任何嚴重不良事件(SAE)。此項臨床數據摘要,已獲2021年國際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學會(ISIRV)及世界衛生組織(WHO)主辦抗COVID-19大會的接受,並將於10月19-21日大會期間公開發表。
《臺灣》昱厚鼻噴新冠藥海外布局第一站! 與巴基斯坦藥廠簽MOU 共拓中東市場
今(27)日,昱厚生技(6709)公告與巴基斯坦藥廠Macter International Limited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擬將其鼻噴劑型新冠肺炎新藥AD17002-SC,授權給該公司於巴基斯坦合作開發及銷售,未來雙方亦有機會共同拓展中東市場。
《臺灣》國衛院:褐藻醣膠改善腫瘤微環境 助提升化療功效
今(27)日,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徐欣伶副研究員團隊,發現褐藻醣膠(Fucoidan)藉由抑制發炎性細胞因子IL-6和MCP-1/CCL2的釋放,降低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活性,輔助活性氧化物(ROS)抑制劑與化療藥物(cisplatin和etoposide)治療功效。此外,褐藻醣膠還能減輕化療藥物副作用,增強抑癌基因p53功能,有潛力作為癌症化療的輔助物質。此項研究已在2020年發表於國際期刊《Cancers》。
《荷蘭》《Science》子刊:阿茲海默早篩有望! MRI/PET掃描腦幹可望預測認知衰退
近(22)日,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透過磁振造影(MRI)或正子斷層造影(PET)掃描發現,腦幹中特定區域的細微tau蛋白堆積,似乎可作為早期檢測阿茲海默症的指標,有望突破目前該疾病難以及早發現的問題。此研究發表於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英國》《BMJ》:高認知刺激工作 或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
近期,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在《BMJ》發表研究,分析英國、歐洲和美國超過十萬人的研究數據,平均隨訪時間介於13.7-30.1年,最終1143人得到失智症。研究發現高教育水準和工作中的高度認知刺激,與降低失智症風險37%有關。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從近5000種蛋白質中,找出3種「有害蛋白」,分別是SLIT2、CHSTC和AMD,可能會抑制軸突和突觸產生,進而增加人體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美國》慢性病兒童小心 COVID-19重症風險較高
美國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收集美國45家兒童醫院、近兩萬名新冠(COVID-19)兒童患者的數據,顯示在急診就診的COVID-19兒童和青少年中,有20%住院;其中,有21%在為重症需在加護病房(ICU)治療。
研究分析,年齡較大與具有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和神經系統問題)的兒童,病情較有可能更嚴重並因此需要住院。該研究15日發表於《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美國》《Science》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域」完整圖譜出爐! Twist奈米抗體中和變種效力佳
近(23)日,DNA合成公司Twist Bioscience宣布,其研發的新冠候選抗體TB202-3 (CoVIC-094),已在研究中顯示可有效中和多種新冠病毒變異體;該研究也首次繪製出新冠病毒上受體結合區域(RBD)的完整圖譜,對未來研發相關療法、了解病毒變異體等,提供了重要框架。此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
《美國》《PNAS》3D列印微針貼片疫苗 誘發免疫反應比打針高10倍
美國時間25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與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研究人員創造一種3D列印的微針疫苗貼片,動物實驗顯示,可以誘發比一般皮下注射疫苗10倍以上的免疫反應,該研究發表於《PNAS》。
《美國》「諾獎風向球」拉斯克醫學獎出爐
賓大mRNA疫苗先驅Katalin Karikó、Drew Weissman獲殊榮
近(24)日,有「諾貝爾獎風向球」之稱的拉斯克-德巴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頒發給開發mRNA修飾與治療技術的賓州大學醫學博士Drew Weissman與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疫苗研究教授兼BioNTech副總Katalin Karikó。
《美國》《Cancer Research》揭難治卵巢癌ARID1A突變機制 「內質網」相關療法有解!?
近(21)日,美國費城研究機構Wistar Institute的科學團隊,解開一項常見腫瘤突變「ARID1A基因突變」所導致、與內質網(ER)相關的癌化機制,並在小鼠中驗證療法。由於卵巢癌中最難治癒的「卵巢透明細胞癌」(OCCC)中,超過50%的患者帶有此突變,因此該研究可說為患者帶來新的曙光。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ancer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