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臺大醫院簽AI心血管風險預測MOU 明年健康存摺可立即看風險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12-07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攝影/巫芝岳)

今(7)日,衛福部健保署與臺大醫院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在「心血管影像AI演算法」的優化及推廣上充分合作。這項由臺大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領導開發的「HeaortaNet」,為全球第一款應用「全國」醫學資料開發而出的疾病AI工具,最快明年第一季,就能讓民眾照完胸部斷層掃描後,在健康存摺中看到自己的風險預測。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強調,健保署多年推動健保資料的二次利用,絕對以公共利益為導向;他們也發現,民眾對學術利用多半支持,對商業利用也並未反對,但確保資訊安全及個人隱私不外洩上,絕對需要特別注重。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表示,這項AI工具透過運用臺灣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健保大數據,以及臺大醫院與台大數學系教授王偉仲、NVIDIA、商之器(EBM)公司等多方跨領域的合作下共同開發具,有望幫助民眾提升心血管健康。

科技部司長陳國樑也致詞表示,科技部2017年起就開始推動數位醫療影像運用,健保署也在2019年起開始推動健保資料的再利用。未來,期望讓民眾在還沒入院前,就能先得到疾病風險預測,幫助提升國內醫療資源使用。


健保署、臺大醫院簽AI心血管風險預測MOU 明年健康存摺可立即看風險。(攝影/巫芝岳)

王宗道進一步說明,該項HeaortaNet AI工具,是結合全民健保CT影像大數據,以心臟鈣化分數(CAC)作為預測標記,建立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模型;王宗道指出,目前CAC是唯一被全球心臟學界認可,可用來預測心血管風險的檢查項目。

該工具將胸部電腦斷層影像「心包膜/主動脈影像分割」,這項人工標記需60分鐘的分析,以AI縮短為只要0.4秒就能完成,且一天就能分析全台一個月(5.8萬人次)的健保影像資料。

王宗道表示,他們也計劃將成果無償提供民眾使用,由於該工具判讀的為「無顯影劑胸部斷層掃描影像」,民眾只要有完整心臟部分的斷層掃描影像,就能進行預測。期望讓一個月約4000位高風險但未就醫的民眾,得以注意到此風險,避免突發憾事發生。

未來,他們會將模型進駐在健保署雲端,民眾只要在醫院照了無顯影劑的電腦斷層並上傳到雲端,就會自動發出紅黃綠燈的警示,他們也仍在規劃該如何提醒風險和建議做法,才不會讓民眾因收到警示而過於恐慌。

李伯璋也補充,健保署規劃將該資料放上民眾可看到的健康存摺,未來在健康存摺中就能看到。

目前「健保快譯通」中已有搶先版可供使用,是以國外標準、運用血壓等資訊預測風險,他們將加速在明年第一季加入這項影像預測工具。

未來,他們也將開發更多種類的影像指標,包括:心外周脂肪、血管外周脂肪、心臟分區鈣化分數、主動脈分區鈣化分數等。

吳明賢也表示,目前國內這種AI預測風險模型,衍生商業模式仍較困難,但他們希望先以公益優先,從共享、體驗經濟出發,並藉此不斷優化,未來仍不排除進一步商業化。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