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生物夏令營」創新視野講座

謝達斌、孫孝芳、石崇良:奈米醫學、AI人工選殖、再生醫學新視野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2-08-1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成功大學講座教授謝達斌、成功大學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孫孝芳教授、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三位出席「第37屆生物夏令營」。攝影/羅翊方。
第37屆生物夏令營昨(12)日第二天活動特別安排「創新視野講座」,特別邀請成功大學牙醫系暨口腔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謝達斌、成功大學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孫孝芳教授、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三位,分別就奈米醫學轉譯、AI智慧人工生殖醫學以及再生醫學的願景進行其不同視野的分享。
 

謝達斌講座教授(攝影/羅翊方​​)​
 

整合奈米工程與分子醫學已成全球趨勢

謝達斌曾擔任科技部次長,擁有哈佛大學牙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的他,學成歸國後就投入創新研發,組織跨校、跨域團隊,歷經10餘年研發出全球最早以光學進行精準基因修剪的技術---「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能準精辨識特定DNA序列分子以修剪與編輯,若應用於剔除癌細胞的抗藥性基因,將可大幅提升治療成效。該技術也完成多國專利技術的申請。
 
謝達斌表示,奈米科技在轉譯醫學領域上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並涵蓋整個疾病處置的預防、診斷、治療與研發層面。但成功的奈米醫學轉譯研發,需要跨領域整合,其中包含化學、物理、化工、機電、分子生物學以臨床醫學等。
 
他表示,過去的基因體國家型科技計劃與奈米國家型科技計劃,已經累積了龐大的生物性及技術性平台與基礎建設資源,如細胞與組織銀行、小動物疾病模式資料庫、奈微米核心設施等,這都將成為國內奈米醫學發展的重要資源及推動力。
 
謝達斌也分享自己實驗室與不同領域教授、研究生組成不同研究團隊的成果,包括結合熱療與化療技術,於2014年開發出整合式MRI顯影與標靶式射頻熱化療系統的奈米針劑與醫療儀設; 2015年研發出「飛速可攜式雲端分子診斷儀」,用於標靶治療的疾病診斷及患者抗藥性判定,提升藥物對病患的效用; 2016年,研發的創新奈米粒子大幅提升了CT/MRI雙顯影於偵測癌細胞放射治療的敏感度,能預測癌症放射治療療效,以及如何強化反應,而且只要一針劑即可同時做CT與MRI。
 
由於基因編輯是現今全球最受重視的研究議題之一,謝達斌團隊的「人造標靶光激發奈米剪技術」,也被視為在癌症、傳染、遺傳、代謝等疾病精準治療上的潛力技術。
 
謝達斌表示,許多奈米科技新的生物醫學應用正在快速的發展中,整合奈米工程與分子醫學已是一全球趨勢,也即將開啟一全新的微觀醫療時代。


孫孝芳教授(攝影/羅翊方)

大數據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達92%

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孫孝芳教授則分享自己團隊開發「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並應用於臨床的過程。
 
孫孝芳投入基因體科技的領域逾30年,並與美基生技產學聯盟合作,在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興起後,孫孝芳團隊就利用基因序列分析技術,為美基提供懷孕婦女非侵入性產前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技術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服務。
 
這項僅需採集懷孕10週婦女的週邊血,萃取從胎盤中游離到母體血中的胎兒小片段DNA,再進行染色體非整倍體分析,其檢測率高達99.8%,就能為懷孕婦女進行產前檢查。
 
孫孝芳強調,所有檢測流程均為獨立自行開發,因此每一項關鍵技術(Know-How)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不會受到國際大廠限制,也可持續開發新技術。
 
孫孝芳團隊進一步利用大數據生物資訊分析,建構一套AI人工智能「icONE-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精準預測每顆胚胎植入的成功率,準確度達92%,協助醫師挑選優質胚胎,來提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孫孝芳分享技術開發背後的緣由,原來是研究過程中一對連續生了兩胎玻璃娃娃的年輕夫妻,第二胎也因故中止妊娠,求子非常困難,後來,轉介到成大基因體中心,孫孝芳團隊不僅透過產前基因檢測協助他們找到致病的突變基因,icONE-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也因應而生,最後,讓這對夫妻順利產下健康的嬰兒。
  
孫孝芳表示,這項技術未來將成為不孕症患者的助力,降低少子化社會帶來的衝擊。


石崇良次長(攝影/羅翊方)
 

健全法規 助力再生醫學多元發展

衛福部石崇良常務次長,分享衛生福利部近年致力推動再生醫療與健全監管法規過程。
 
石崇良表示,隨著醫學技術累進與知識的日新月異,人類追求更加健康、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冀望因疾病、受損、自然衰老的組織或器官也能予以修復、更換或重建,也是再生醫學努力達成的目標。
 
他說,八仙塵爆雖然是台灣一大意外事件,但也為台灣發展再生醫學帶來契機,讓各界看到再生醫學的前景與多元發展潛力。
 
2018年衛福部醫事司建立《特管辦法》,開放六大項目細胞治療後,目前衛福部已經核准超過120項以上的細胞治療,包括全台44家醫院、22家通過優良組織操作規範(GTP)的生技業者參與。
 
《特管辦法》上路以來,儘管看到細胞治療在癌症、膝關節、難癒傷口、皮膚醫美的潛力漸受重視,醫師也逐漸累積細胞治療經驗、找出最適合治療患者的方式。不過,政府也看到,若要真正推動再生醫療,只有醫療機構跟產業共同合作,兩者缺一不可。
 
因此,衛生福利部又致力推動再生醫療三法,分別為「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希望讓細胞治療走向異體化、自動化、量產化,讓台灣再生醫療與細胞治療領域有更多揮灑空間。
 
目前,《再生醫療三法》已經送近行政院審議,雖然母法《再生醫療發展法》各方利益團體仍有諸多爭議,但石崇良有信心《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要在年底前推動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