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醫療技術與思維 台大團隊為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病患找尋曙光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2-08-22
融合創新醫療技術與思維 台大團隊為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病患找尋曙光(攝影/彭梓涵)
日前,台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於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舉辦系列產學研技術成果發表會。會中台大醫院眼科部暨尖端醫療發展中心主治醫師陳達慶醫師,受邀分享與台大基因醫學部陳沛隆團隊合作,透過引進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技術,結合臨床影像、深度學習及電腦分析,建立「基因性視網膜退化本土基因資料庫」,協助病友了解並掌握病情。會中陳醫師也分享台大眼科部透過基因定序為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 以下簡稱LCA)罕見眼科病友診斷,並完成東亞首例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之成果。
 

遺傳性眼科病變診斷不易 本土基因資料庫助精準篩檢

 
陳達慶醫師首先表示,眼睛就如同一台精密的照相機,其中視網膜與神經就像底片一般,主導成像的品質。
但視網膜的退化是不可逆致盲的成因,除了會因老化而造成,先天性基因缺陷所造成的視覺神經性退化,更會讓患者在孩童或青壯年時期,雙眼出現對稱性視力與視野喪失。
 
他解釋,基因性視網膜退化,是一種複雜的疾病,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型與基因型,不只不易診斷,病人通常也會深感憂心,他們能還能擁有多久視力?又或是能不能生兒育女、會不會影響下一代視力表現等。這些問題單純就眼科臨床上的檢查,很難給予病患足夠的解答,更遑論治療策略。因此台大眼科自2014年起與台大基因醫學團隊,針對基因性神經退化疾病族群,有系統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臨床影像、智慧運算等科技協助,設計出各別基因檢測套組(Panel),幫助病友家族血液檢體定序,以釐清是哪些致病基因缺陷而造成眼底疾病惡化。
 
目前台大團隊已成功建構超過750個病友家族的「基因性視網膜退化本土基因資料庫」,是台灣疾病領域上較大的基因資料庫,也是研究本土基因突變流行病學有利的資訊。此資料庫不只可進行疾病病程評估,也可讓患者對接當前新療法與臨床研究。
 

完成東亞首例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

 
至於這些患者,目前是否有對應的療法?陳達慶醫師說,針對視覺神經性退化疾病,國際上有多種新興療法包括: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正在或已被開發,其中又以基因療法的開發進展最快。
 
不過他也強調,並非所有人都能進行基因療法治療,主要原因是患者必須進行準確的基因診斷,以了解是那些基因出問題、能不能使用,二是基因療法適用患者,其必須尚存有足夠健康的視神經迴路,不然將基因療法植入,改善效果能力有限。
 
台大醫院透過解密本土重要視覺缺陷基因,以及臨床診療與顯微手術設備的建立,於去年已為一名LCA罕見眼科青少年病友,以罕病恩慈專案手術的形式,讓其接受基因相關療法,初步結果可以肯定基因治療的安全性、適用性,病人視覺也有樂觀進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透過病毒載體將正常基因注射到患者視網膜的基因藥物,就如同「活的藥物」一般,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其視力與夜盲持續改善,半年的觀察中還發現患者原先眼底不正常代謝堆積物,也有減少現象。
 

One health策略 完善患者診斷到治療流程

 
陳達慶醫師說,過往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未被列入罕病保護之下,導致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患者無法改善治療品質,去(2021)年在醫界及民間團體的努力下,其中最為早發且嚴重的表現型LCA正式在台獲得罕見疾病資格認定,約400名病友能受到罕病政策保護。
 
正如本次台大系統所提出的「健康一體(One health)」概念,期望透過融合創新醫療技術與思維,導入基因資料庫、臨床影像、基因治療技術,並與公衛層面學者、藥物研發人才合作,以完善準確診斷、病情諮詢、預後評估,至接軌治療的流程,讓病患快速準確地得到更好的療效。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