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第十七屆會員大會

打入核酸藥物藍海 AI/大數據、公私協作增加國際競爭力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2-10-1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台灣赭石生醫呂采修總監、永昕生醫周維宜協理、基龍米克斯李明撰副總經理、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李宗洲資深總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吳忠勳理事長、台康生技劉理成董事長、美洛生技吳堂熙董事長。(攝影/羅翊方)
今(13)日,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舉辦2022年度會員大會,第十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以「生醫大未來」為主題規畫論壇暨晚宴,並特別邀請賴清德副總統蒞臨致詞,論壇活動包括生技中心吳忠勳執行長、ITIS研究團隊林建邦副組長,以及五位產業專家,針對「台灣發展核酸藥物機會與挑戰」議題探討。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吳忠勳理事長致詞表示,三年疫情影響讓大家有感健康的重要性,作為台灣影響力最深、涵蓋生技醫藥領域最廣的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在籌辦國際的生技展上,已從台灣生技月(Bio Taiwan)發展到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台灣也成為BIO品牌中全球第三大國家,這是大家的努力,也代表台灣生技產業的成長,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將持續在生技醫藥領域經營不同平台,讓生、醫、農、甚至電子有更多互動的機會。

林建邦:全球AI導入生醫公司數三年多10倍! 盼國內公私協作加速Bio-ICT

 
生技中心ITIS研究團隊副組長林建邦,首先分享了將數據科學導入生醫領域的應用。他表示,近年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被認為是製藥產業中最具顛覆性的兩大新興技術;全球參與AI藥物研發和大數據應用的廠商不斷倍增,從2018年百餘家,成長到2021年已有超過1,700家公司投入,且加入許多臨床試驗委託研究機構(CRO),並從前端藥物探索,擴展到臨床前、臨床試驗和老藥新用等領域。
 
林建邦以輝瑞(Pfizer)/BioNTech為例,其在開發核酸藥物時,除了將AI技術用於序列設計、加速產品進入臨床外,也以AI進行臨床數據處理,縮短了送審時間。
 
此外,包括葛蘭素史克(GSK)的PD-1新藥Jemperli、莫德納(Moderna)的核酸疫苗、Ionis的RNA藥物、禮來(Eli Lilly)老藥Olumiant治療新冠、安進(Amgen)開發白血病藥物的新適應症等等,也都是藥廠導入AI開發的實例。
 
而在台灣,林建邦表示,由AI Labs所開發的聯合學習開源框架,也與多家醫學中心合作,透過政府資源協助下共同訓練AI模型,並成功開發出:腫瘤腦轉移、新冠胸部X光檢測等AI輔助診斷系統。
 
林建邦指出,雖目前本土尚無較為成功的Bio-ICT結合模式,因此許多生技廠商仍在觀望中,但仍期許透過學研、法人、業界三者的合力下,以公私夥伴關係(PPP)模式,先建立成功案例及可依循的商業模式,便能加速產業發展。

吳忠勳:打入核酸藥物藍海 AI/大數據有望縮短國際藥廠競爭

 
生技中心吳忠勳執行長則分享核酸藥物國家隊策略,他首先表示,醫藥領域不斷有新的療法被發展,但這不表示新的產品出來,舊的就會被取代,而是科學家有更多新工具使用;不過新的療法出來,也代表新的機會如:先前未有的市場與供應鏈被創造出來,這也讓大家可在同一起跑點競賽。
 
吳忠勳也以這幾年因疫情而崛起的核酸藥物分享,他表示核酸藥物在1990年就被真正使用,許多公司也跳進研發,但由於核酸藥物的毒性、穩定性、體內運輸問題挑戰未解,許多公司漸漸在該領域打退堂鼓,一直到2016年這些問題逐漸被突破,核酸藥物才重回舞台。
 
不過以近幾年崛起新興療法,如:核酸藥物、細胞、基因療法,各方獲批准數量雖然相當,但在細胞治療上,臨床試驗反而是最多人投入的領域,其數量是核酸藥物、基因療法的6-8倍,顯示核酸藥物還是一片藍海。
 
但他認為要在藍海中競爭,除了找到關鍵技術掌握市場,在資源有限的台灣,台廠可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優勢,在研究早期找到獨特的生物標記(Biomarker)、最適合的試驗族群,可增加藥物開發成功率,也能縮短跟國際大廠豐厚資源基礎下的競爭。
 
論壇會後的專題討論,則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李宗洲資深總監擔任主持人,並邀請與談人:台康生技劉理成董事長、美洛生技吳堂熙董事長、基龍米克斯李明撰副總經理、台灣赭石生醫呂采修總監、永昕生醫周維宜協理,探討核酸藥物領域中未來的趨勢,以及台灣如何以核酸平台與建立核酸原料生產量能,打入國際市場。
 
(報導/彭梓涵、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