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日,瑞士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和德國慕尼黑大學(LMU)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於《Nature》上發表一項驚人研究,指出免疫系統的抗腫瘤活性和免疫癌症療法效果,可能會受到樹突細胞(dendric cells)的日夜週期影響。
過去,研究團隊已經發現,人類的免疫系統效率具有晝夜節律,並會在早晨達到高峰。現在他們更進一步指出,在免疫系統中扮演前線哨兵角色的樹突細胞,也具有晝夜週期的特性,且對抑制腫瘤生長和免疫療法的有效性上也有影響,這可能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啟示。
領導此研究的日內瓦大學Christoph Scheiermann教授表示,透過研究樹突細胞在淋巴系統內的遷徙,他們發現免疫系統的活化程度會在一天之內發生起伏,高峰會出現在較晚的行為休息階段(late behavioral resting phase)。
研究團隊先是以小鼠作為實驗模型,在一天當中的6個不同時間點,為其注射黑色素瘤,並進行為期14天的腫瘤生長監控。結果發現,僅僅是注射腫瘤的時間不同,但下午植入的腫瘤只生長了一點點,晚上植入的腫瘤生長則比較快,這和小鼠免疫系統活化的晝夜節律一致。
其後,研究團隊在沒有免疫系統的老鼠中,重複了這項實驗,結果發現腫瘤注射的時間點不再有影響。
研究團隊也發現,在腫瘤注射後,小鼠免疫系統中最先被活化的,是在24小時後就能在淋巴結中發現的樹突細胞,接著是後繼被活化、會攻擊腫瘤的T細胞。此外,透過抑制樹突細胞的細胞生理時鐘,免疫系統的活化節律也隨之消失,確認了樹突細胞在免疫系統晝夜節律中的先鋒角色。
最後,研究團隊嘗試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間點,對在同一時間植入腫瘤的小鼠給予治療性疫苗(therapeutic vaccine)。團隊表示,這種治療性疫苗含有腫瘤專一性抗原,和臨床上用來治療患者的治療型疫苗非常接近,他們發現在下午注射,治療效益會較高。
在動物實驗驗證之後,研究團隊也進行了10名接受治療性疫苗的黑色素瘤患者的回溯性研究。結果發現,患者的黑色素瘤專一性T細胞,在早上的時候緩解反應較好,這正好對應到人類的晝夜節律主要是在白天,而老鼠則是夜行性動物,而人類的抗腫瘤反應在早上較好,老鼠則在下午較好。
Christoph Scheiermann表示,雖然這項研究結論令人振奮,但還只是回溯性研究,且規模很小、只有10個人。接下來研究團隊將會嘗試在臨床研究中,以晝夜節律為出發點進行研究,希望為癌症患者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時間點。
參考資料: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21207/Cancer-immunotherapies-can-become-more-potent-depending-on-the-time-of-day.aspx
原始研究: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05-0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