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月22日),日本北海道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在針對小鼠大腦「獎勵機制」的神經迴路研究中發現,大腦內「中縫核」(MRN)與「背側縫核」(DRN)兩部位,負責處理「獎勵」和「厭惡」訊息的血清素神經元,對於同樣血清素刺激的反應相反。該發現對解開成癮、憂鬱症的詳細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見解。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動物大腦中,具有一套會對帶來愉悅感的事物有所反應的「獎勵機制」,該迴路涉及包括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以及海馬迴、前額葉皮層等大腦部位;這項獎勵機制,也與包括物質成癮、憂鬱症等相關。
該論文指出,雖過去已證實腦中DRN部位的血清素神經元,在獎勵機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刺激該神經元,會讓小鼠產生與獎賞相關的愉悅感,不過,在給憂鬱症病人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這項藥物時,卻無法發揮讓大腦感受到「獎勵」的作用,但其原因仍未知。
(編按:血清素分泌缺乏,或是大腦中無法感受到所分泌的血清素,被認為可能與憂鬱、失眠等相關,雖該理論目前仍有爭議,但能增進大腦使用血清素的SSRi仍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
日本團隊對此進行研究後,證實MRN部位的血清素神經元,在處理獎勵和厭惡的訊息時,與DRN部位的作用相反,即遇到同樣的刺激下,其神經的活化行為可能是相反的。此外,他們更進一步分析發現,MRN的血清素神經元,是作為獎勵和厭惡刺激的關鍵中介角色。
研究團隊使用多項測試,來評估在刺激和抑制MRN部位時,小鼠血清素神經元的活性變化,並透過能檢測「鈣離子進入神經」的熒光蛋白進行實驗,若出現鈣離子流入,代表神經元被活化。
他們發現,例如捏小鼠尾巴使其不舒服時,MRN血清素神經元會被活化,讓小鼠吃含糖食物感到快樂時,該神經元反倒不會被活化。
而若以光遺傳學(optogenetic)方法,用光照直接刺激或抑制MRN,也會讓小鼠出現厭惡或尋求獎勵的行為,例如遠離或想留在給予不同刺激房間中。
另外,研究人員也發現,MRN血清素神經元,會朝向腦幹的「腳間核」(IPN)區域傳遞訊號,且IPN的血清素受體,也參與了和MRN血清素相關的「厭惡」反應。
這項研究證實了MRN和IPN中的血清素受體,會參與獎勵與厭惡刺激的處理,這些發現不但突破過去僅集中於DRN部位的研究,也為包括成癮和憂鬱症等精神障礙,提供了新的科學基礎。
參考資料:
1.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346-7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