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2023 NBRP Demo Day

醫療、ICT專家齊聚! 臺灣精準醫療發展:國際化、法規鬆綁、人才整合為致勝關鍵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5-04
(攝影/羅翊方)
今(4)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Day)」,下午場以「跨域:精準健康智慧發展」為題,首次邀請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李丞華、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臺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李鍾熙、鴻準精密工業投資長洪偉仁、倍利科技總經理黃建中、宏碁技術長張瑞川,從醫療、ICT角度觀察,臺灣未來精準產業願景與致勝關鍵,及產官學研醫如何有效整合,推動精準產業鏈等議題探討。



論壇主持人、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創服育成專題中心執行長施修明表示,2020年國家宣示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包括布局臺灣精準健康大未來,希望建構基因及健保巨量資料庫,開發精準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系統,來拓展國際生醫商機。
 
臺灣目前也有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 ,兩項計畫加起來有超過70萬人數據,是提供精準醫療研究的基礎。
 
這幾年政府除了相關計畫推動外,也促成2022年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會議(BTC)主題,從原本醫藥、醫材到健康福祉探討方向,擴展到結合ICT產業。
 
但如何透過產官學研醫,將臺灣專有的數據,與醫療與ICT兩種高度差異的產業有效整合,以推動精準產業鏈,還有許多尚待解決的議題。
 


鬆綁法規 把關品質

 
吳明賢點出,智慧醫療發展需要大數據,臺灣有很多品質很好的大數據,在法規規範上,我們不應該抱持著個資會外洩被利用的擔憂,就不開放數據讓更多單位利用,反而應該立法,來重懲解密個資、不法利用的人。
 
他表示,臺灣醫療發展,走的是志業不是產業,不像國外大型醫院,內部就有加速器、創投,想要發展最先進的產品,都可以很快開發,讓病人受惠,但他認為,精準醫療發展還是需要醫院積極參與,政府也在努力修改法律,讓醫療與ICT兩個領域人才,朝共同目標前進。
 
李丞華則認為,發展精準醫療與國人健康意識程度有關,臺灣一直以來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僅佔國內GDP比率6.5%,相較美國或其他國家醫療健保支出GDP 8~12%低很多,這反映臺灣在醫療產業上投資太少,他也指出,推動精準健康還需要更多社會共識、透過群體力量才有機會帶動該產業。


 

與國際接軌 促精準醫材邁向海外

 
而李鍾熙也表示,科技一直在進步,如果精準醫療發展只考慮臺灣消費者,法規環境就會留在原地,他也建議臺灣可將精準醫療發展願景,設得更「國際性」,而要發展國際醫療,法規就要更快、更開放。除此之外,精準健康也要從治療往預防方向走,透過收集更多數據,包括基因體、行為數據等,一方面促進國民健康提高生產力、減少醫療支出,一方面也能帶動產業發展,是一舉多得的工作。
 
黃建中則認為,開發精準健康醫材相當燒錢,以倍利科技來說,開發四年就花費一億元,而臺灣市場顯然不夠大,因此必定要搶攻國際市場。他以倍利科技進軍泰國和越南的經驗呼籲,政府應讓更多國家的醫材監管機關,願意認可臺灣醫材證,如此將能有效促進臺灣醫材邁向海外。

 

人才整合、學習 轉動產業發展

 
洪偉仁則分享,他以生醫背景加入鴻準精密工業數個月後,發現許多醫療人才認為的常識,對ICT人才很陌生;而醫療領域以為很困難的量測,ICT人才其實擁有輕易達成的技術,問題反而在於醫療用途所需的精度不用那麼高,而ICT人才容易衝過頭。因此兩個領域人才如何互相學習、整合,才能轉動臺灣精準醫療產業發展。
 
張瑞川也同樣認為,其公司從ICT投入醫療,發現雖然研究速度可以很快,但商品化時卻很困難,因為醫療領域是個被高度監管的產業,他認為,這些嚴格的法規制度不一定符合現今的需求,法規監管單位應與時俱進。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