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特別邀請到世界醫師會(WMA)秘書長Otmar Kloiber作為主持人,並有許多重要國際人物蒞臨現場,包含世界醫師會主席Osahon Enabulele、吐瓦魯衛生及社會福利部長Isaia Taape、貝里斯衛生福利部部長Kevin Bernard、瑞士聯邦國會友台小組共同主席Nicolas Walder議員。
此外,無任所大使吳運東、北美州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長楊熾勳、立法委員邱泰源、賴惠員、陳靜敏、陳瑩、賴香伶,以及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等產官學研專家也都到場。
陳建仁分享台灣抗疫經驗 籲WHO團結全球
陳建仁開頭直言,病毒無國界!病毒會無差別地感染每一個人,因此世界各國都應納入全球衛生網絡,透過國際合作全球團結共同降低健康不平等,並遏止疫情。
2002年冬天時,在廣東出現傳染性高、致死性高的SARS,台灣則在2003年2月到6月之間共有346例SARS確診患者。台灣制定了多項策略來控制與減輕SARS疫情,包含成立SARS防疫及紓困委員會,制定SARS特別預算、機場與港口邊境檢疫、針對醫院進行感染控制與監測。因此讓SARS在台灣的停留時間最短,發生率(incidence rate)最低。
SARS爆發後,我們透過修正傳染病防治法及相關法規,改革台灣的防疫制度,例如進行衛生署組織再造工程、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透過評鑑加強醫院感染控制、招募和培訓防疫專家、推動個人防護設備(PPE)與藥品的研發等。
2019年底,新冠肺炎在中國武漢出現,但尚未宣布爆發,台灣CDC官員得知後立即向世界衛生組織(CDC)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送了一封報告電子郵件,要求確認這件不尋常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同日,台灣也啟動針對武漢旅客進行入境檢疫,並快速地在1月20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建仁表示,我們將慎重、快速反應、及早部署、公開透明、公信力等五大要素融入防疫體系。
針對新冠肺炎,各時期有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20年12月1日前,因尚未取得疫苗,進行非藥物介入措施(NPIs);第二階段,是2020年12月1日到2021年11月30日,透過大規模接種疫苗以提高人口免疫力;第三階段,則是在2021月11月30日以後,是透過快篩和抗病毒藥物,預防死亡和長期後遺症。
台灣在2020年3月19日開始,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所有入境者居家檢疫14天,並必須提供健康聲明和基本資訊,以建立疾控追蹤系統,隔離期間會提供一系列的生活支持與醫療關懷,這些精準防控措施讓台灣在2020年時,沒有進行封城與普篩就遏止了新冠肺炎。
台灣也運用了許多人工智慧、大數據和ICT科技在其中,包含症狀與疾病控制追蹤系統、Line機器人、電子圍籬系統(Electronic Fence System)等等,讓台灣成為G20國家中,政府防疫嚴格指數最低的國家,並保持很長時間的零確診。
還建立了口罩國家隊,徵用73間工廠,擴建了92條生產線,讓口罩產能從每天生產180萬片,成長到一天可生產2100萬片;並採用實名制、口罩地圖,讓全國每個人都可以低價購買口罩;更向歐盟、英國、美國和其他80個國家捐贈了超過6000萬個外科口罩,幫助大家對抗疫情,攜手美國、歐盟國家合作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
陳建仁說,除了防疫外,保持經濟活躍度和活力也很重要。2020~2022年政府共撥款8400億美元用於疫情控制、財政救濟和促進經濟活力,並向全民發放振興券來刺激國內消費,讓2020年GDP成長率3.11%,2021年GDP成長率達6.28%。
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報告中指出,其研究的40個國家中,台灣每百萬人中死亡人數最低,GDP的損失也最少。
陳建仁表示,透明度、公眾信任和團結是台灣民主的產物。透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舉行記者會,對媒體的公開透明讓社會大眾產生信任,越信任就願意配合政府政策。
2020年年中,台灣採購莫德納(Moderna)、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和Pfizer/BNT疫苗,同時啟動高端等國內公司的疫苗生產,一開始受到外部干擾採購、延遲交付等困境,不過,自6月初開始,日本、美國、立陶宛、捷克、波蘭和斯洛伐克向台灣捐贈900萬劑疫苗,到了2021年底,台灣接種一劑疫苗的覆蓋率就高達80%。
最後,陳建仁指出,傳染源不分國界,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對抗疫情,只要有新興傳染病疫情發生就應盡快控制在原發地,並且更快速、透明和廣泛地公佈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透明和誠實是面對任何疫情爆發的最佳策略。
陳建仁呼籲,為了對抗未來的疫情大流行,全球團結與國際合作非常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應具備專業精神和政治中立,在全球取得PPE、檢測試劑、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方面,更好地發揮協調作用,讓全球能夠公平地取得防疫物資。
翁啟惠:廣效low-sugar疫苗策略 突破病毒變異盲點
獲得2022年有機化學領域大獎「四面體獎」(Tetrahedron Prize)、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講座教授(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教授分享,病毒不斷變異下,廣效性疫苗研發的策略。
他表示,這次引起的新冠病毒,其從野生型突變至alpha、delta、omicron到近期的XBB,變異速度相當快。「即使目前有突破性的mRNA技術,在大流行中可快速提供疫苗供人類使用,但疫苗的研發速度仍然比不上病毒突變速度」。
翁啟惠說,目前已問世的疫苗都是鎖定病毒容易且持續變異的區域開發,但若瞄準那些變異區域研發疫苗,在病毒不斷突變情況下,就容易失去保護效力。要能對抗病毒變異,我們就必須從不易變異的區域著手。
他指出,新冠病毒有18個區域不易變異,但不幸的是其中17區域被醣分子覆蓋病毒表面,蛋白質的醣基化(glycosylated)會增強感染力,並逃避免疫反應。
因此他也提出假說,若移除病毒表面上會干擾辨識的醣分子,露出更多可供辨認的特徵,就能夠讓疫苗增加更多的免疫反應,成為「廣效抗新冠疫苗」。他也根據這個理論與馬徹團隊研發出重組單醣棘蛋白(Smg)新冠疫苗。
翁啟惠強調,一個好的疫苗通常會透過兩種反應達到預防效果,其一是要能產生中和抗體的能力,另一個則是誘發T細胞的免疫反應。
Smg疫苗在動物實驗中也證實,比起沒有去醣基化的疫苗,Smg疫苗不只對多種變異株具中和反應,也能誘發T細胞免疫反應。
而目前已經在使用的mRNA新冠疫苗,雖然證明具有保護力,但在面對新出現的變異株,其效力也逐漸下降,如何讓mRNA疫苗成為廣效性疫苗?
翁啟惠以去醣基化的概念基礎,為mRNA研發提出新策略,他與馬徹團隊在mRNA疫苗上,去除棘突蛋白S2區域中多個醣化位點,以暴露高度保守的表位(epitopes),動物實驗也證實,經修飾的mRNA疫苗,與比未修飾的疫苗相比,能誘發更強的抗體與T細胞反應。
翁啟惠表示,這兩項廣效疫苗也已技轉給磐石生技,目前已在臨床級生產階段,預計明年進入臨床試驗。
最後他也表示,病毒的演化很複雜,但只我們只要找到病毒弱點,透過微小的改變,就能保護大家抵抗更多的病毒變異。
SARS吹哨者-Carlo Urbani醫師逝世20年 籲醫師傳承精神
今年是全球首位因SARS殉職無國界醫師Carlo Urbani逝世的第20年,在會議中,也特別邀請到撰寫Carlo Urbani傳記的作者Vincenzo Varagona分享Urbani的生平,並期許年輕醫師將其精神傳承下去。
Carlo Urbani於 1981 年從安科納大學醫學系畢業,任職於義大利馬切拉塔(Macerata)醫學中心,其後,他獲世界衛生組織聘請,派駐越南河內,主要工作為對抗當地的傳染病。 他曾任無國界醫生義大利分會的會長,亦曾代表無國界醫生領取1999年諾貝爾和平獎。
他是首位留意到SARS是一種全新傳染病的醫生,但2003年在曼谷感染SARS後不久病逝,享年46歲。
Vincenzo Varagona表示,Urbani曾運用諾貝爾獎的獎金來推動藥物公平分發,雖然他生命短暫,但他的正義敢言卻大大地影響世界。
(報導/李林璦、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