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Medtech Starthub

揭密臺醫材新創進軍美國策略 鏈結在地人脈、數據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11-30
揭密臺醫材新創進軍美國策略 鏈結在地人脈、數據(攝影/張哲瑋)
今(30)日,在醫科展開幕首日,秀傳醫療體系以「跨界創新、無縫醫療、無界醫院」為主軸舉辦一系列的「2023 Medtech Starthub」醫材新創媒合活動,首場邀請到美國在臺協會(AIT)事務官Jeffrey Dutton、經濟部生醫推動小組(BPIPO)組長林季玫、臺北醫學大學教授李友專、醫乘智慧董事長劉天仁、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資深商業發展經理游宏瑋、醫揚科技全球總經理莊富鈞、台灣天使俱樂部創辦人詹益鑑等多位橫跨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臺灣醫材進入美國市場的模式,以及如何突破挑戰布局海外市場。


 生策會執行長錢宗良(攝影/張哲瑋)

生策會執行長錢宗良致詞表示,秀傳醫療體系總院長黃士維致力於醫療創新,並給予醫材新創公司很多幫助,秀傳醫療體系也是臺灣推動創新醫療科技的先鋒,同時鏈結全球,包含創建法國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的首個分部,更建議創新醫材若要前進海外市場,可優先考慮與秀傳醫院合作進行臨床試驗,可獲得最前瞻的醫療專業建議。


 美國在臺協會事務官Jeffrey Dutton(攝影/張哲瑋)

美國在臺協會事務官Jeffrey Dutton表示,臺灣長年以來被認為是半導體、精密製造業的中心,這對精準醫療和醫療科技產業的精度與可靠性十分重要,美國則擁有強大的研究生態系與醫療保健發展,前瞻的監管法規框架,能幫助突破性的技術加速落地,臺美在醫療領域合作有潛力能解決極具挑戰的醫療問題,像是開發先進的醫學科技、創造監測健康狀況的穿戴式裝置等。
 
Dutton強調,美國是臺灣最大的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臺美雙方有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包含雙向貿易與投資,期待未來臺美雙方也能在醫療與健康領域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李光申(攝影/張哲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李光申表示,臺灣擁有許多橫跨醫療與工程雙領域的量能與人才,有利於發展創新醫療科技,加上有秀傳醫療體系建構的醫療新創生態系,相信能讓更多創新醫療落地,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秀傳醫療體系總院長黃士維(攝影/張哲瑋)

秀傳醫療體系總院長黃士維致詞表示,此次活動與生策會共同合作,以推動創新醫療科技和促進新創成長為目標,在展會的期間舉辦四場論壇,邀請到多位專家來分享新創進入美國、亞洲、日本市場的挑戰與商模,以及新創該如何獲得投資人青睞,同時,也有臨床顧問、醫療通路、創業投資、企業創投、法規專利等專家為生醫新創公司提供一對一的顧問及媒合。
 

李友專:AI新創進軍美國 突破數據轉移、建立品牌形象


 臺北醫學大學教授李友專(攝影/張哲瑋)

李友專分享臺灣AI醫療解決方案開發商醫守科技(AESOP Technology)進攻美國市場的歷程,他分享,醫守在2019年成立時,已經建構了長達10年的研究,醫守的用藥偵錯系統「AI預防形音相似用藥錯誤系統RxPrime」,以及能預測醫療編碼決策行為、讓醫生在製作病歷時就能同步完成編碼的「DxPrime」,不僅落地多家醫院,更入選全美最大醫療集團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加速器、獲美國創投500 Global投資。
 
醫守還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Taiwan)合作推出能協助癌症患者選則出最合適免疫療法的AI軟體「Medigator」,該軟體可協助管理治療有關的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並有助於提高治療的有效性,目前也已成功導入臺灣逾7家醫學中心。
 
李友專表示,進入美國市場的包含數據的轉移、市場的合作以及品牌,首先須與美國在地的梅約醫院合作,以獲得更多醫療數據,因為不同的醫療場域有不同的用藥習慣,此外,該如何說服美國醫院了解導入AI能夠大幅降低人員的工作負荷,這些都是醫療科技新創落地美國的挑戰。
 

醫乘智慧推數位細胞學、台微醫曝海外佈局三策略

 醫乘智慧(Aixmed)劉天仁董事長(攝影/張哲瑋)

醫乘智慧(Aixmed)劉天仁董事長分享醫乘智慧的進展,他表示該醫乘智慧於2018年成立,是由臨床醫學與資通訊產業的跨領域團隊,公司專注在數位細胞學(Digital Cytology)的發展。
 
其開發「定量數位細胞學」工作流程,可將傳統臨床分析緩慢、手動、定性的過程,轉為快速、人工智慧驅動的定量流程,協助醫事人員在幾秒內就能有效率地診斷出標的,同時減輕他們錯過可疑細胞的恐懼。
 
2022年醫乘智慧也獲得秀傳醫院、童綜合醫院支持,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加速公司的發展,他也計畫將於近期推動該軟體的臨床研究與上市。


台灣微創醫材資深商業發展經理游宏瑋(攝影/張哲瑋)

台灣微創醫材的資深商業發展經理游宏瑋指出,台灣微創醫材專注在骨科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在脊椎微創手術的產品,包括:脊椎融合手術(俗稱骨刺手術)、椎體塌陷手術相關材料,以及骨水泥系列產品等。
 
他分享台微醫在布局全球化的三步策略,首先是確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後,接著著手產品開發,最後則是進行產品的商品化。不過他也強調,此過程需要長達數10年,因此「確定市場需求」非常重要。
 
不過要成功也不只如此,原因是即使產品已取證並生產製造,仍會受到不同國家法規與文化的影響,因此他也認為,尋找策略夥伴非常重要。
 

臺美攜手挹注企業成長 前進海外在地人脈為關鍵!



(攝影/張哲瑋) 

論壇中也邀請到AIT事務官Jeffrey Dutton、BPIPO組長林季玫、醫揚科技新任全球總經理莊富鈞、台灣天使俱樂部創辦人詹益鑑等產官界、創投界專家,共同討論臺灣醫材進入美國市場的模式與挑戰。
 
Dutton表示,AIT致力於引薦臺灣公司前往美國投資落地,此外,如同先前提到的美國是臺灣最大的投資者,因此彼此的關係十分密切,通常提到臺美貿易投資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資通訊(ICT)產業,實際上其實更加深入,不過,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的確位居世界供應鏈的重要地位,也將成為醫療技術供應鏈的關鍵的一環。
 
Dutton指出,去年美國有204家臺商前往投資,此外更有多家新創參加「選擇美國(Select USA)」投資高峰會,期盼臺美能有更多合作與交流。
 
林季玫表示,臺灣政府提供企業不同類型的資源與輔導,工研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等單位也會提供各類資源與鏈結,針對早期新創團隊,有臺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B),讓臺美有更深度的交流與鏈結。
 
林季玫指出,此外,也會匯集潛力廠商帶隊前往美國參加BIO展會、德國參加MEDICA醫材展,在今年的Select USA投資高峰會上,由昱星生物科技拿下生醫領域第二名、宇康生科則作為臺灣代表新創獲地區競賽的銅牌獎肯定,奇翼醫電更獲佛羅里達天使投資人約100萬美金投資。
 
至於如何將產品布局到海外市場?莊富鈞他觀察,相較醫揚在2012年在美國開展業務,市場上對國外的產品多保持懷疑態度,現在,臺灣經過疫情,證明科技與醫療的實力,要進軍海外,時機相對越來越好,不過,他也建議要布局美國,一定要有一個在當地的業務團隊,才有機會真正進入市場。
 
長期協助新創育成、2022年創立台灣天使俱樂部的創辦人詹益鑑則表示,新創公司要生存與成功,重點在於如何快速成長,因此找到關鍵人物,並雇用合適的顧問至關重要,雖然雇用這些顧問成本較高,但事實上反而更能節省資源浪費、免去不必要的錯誤,也能進一步鏈結顧問的人脈網絡,獲得更多機會。

(報導/李林璦、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