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泌-2024發掘胞外體EVs的潛在力量》研討會之一

檢測、治療、疫苗都可用! 專家盼臺灣勇闖胞外體醫療藍海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5-28
檢測、治療、疫苗都可用! 專家盼臺灣勇闖胞外體醫療藍海 (攝影/鐘御慈)
今(28)日,由圖爾思及台灣外泌體協會共同主辦的主題研討會「疾泌-發掘胞外體(EVs)的潛在力量」中,由臺灣大學教授沈湯龍,以及工研院生醫所研究員劉振凰,分享了胞外體的研究歷史和應用,展現了這項細胞材料在醫療領域的強大潛力。
 
台灣胞外體學會理事長周涵怡首先表示,胞外體是近年在經科學強力研究下,有望快速產生臨床或美容應用的領域,現在也是胞外體相關研究和應用正要起飛的時刻。

台灣胞外體學會理事長周涵怡 (攝影/鐘御慈)

圖爾思董事長楊志偉致詞表示,胞外體相關應用的市場持續成長,2024年全球市場達900億美元,2030年可望達到1,900億美元,全球也有140個胞外體相關產品正在臨床階段或已經進入臨床。

圖爾思董事長楊志偉致詞 (攝影/鐘御慈)

楊志偉表示,圖爾思擅長分析、鑑定技術,這兩年也投入胞外體產業的品管、製程優化等,期望與產學界持續探索這項藍海領域。
 

奈米大小胞外體 盼成疾病診斷、治療新星


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沈湯龍 (攝影/鐘御慈)

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沈湯龍,首先詳細介紹了胞外體的發現過程。他表示,外泌體為生物細胞自然產生的囊泡,具雙層磷脂質,大小為約為30-150奈米。
 
沈湯龍表示,約1980年代,科學家首次以Exosome來描述這項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且發現其宛如細胞的「垃圾袋」,幫忙打包細胞內的廢物。直到2007年,瑞典科學家發現胞外體會在癌細胞之間,用以傳遞mRNA、miRNA等核酸物質。隨後科學家逐步確定生物細胞會透胞外體與細胞外環境聯繫、作為彼此溝通的「語言」。
 
沈湯龍團隊自身的研究也發現,胞外體會幫助癌轉移的器官趨向性,經由帶有不同細胞附著因子(integrin),能將胞外體導航到特定組織或器官,改變該部位的環境而使癌細胞更容易存活。
 
他也簡介,胞外體可望成為生物標記、作為療法,或是成為藥物傳輸系統來搭載藥物,甚至直接成為能誘發免疫反應的疫苗。
 
不過,目前胞外體相關法規環境仍剛起步建構中,尤其人源外泌體應用規範在全球皆較嚴格,臺灣也甫於今年3月公布,人源外泌體化粧品經個案審查通過後可開放使用。
 

胞外體核酸藏秘密!工研院開發高靈敏癌症分子監測


工研院劉振凰博士 (攝影/鐘御慈)

工研院劉振凰博士表示,液態生物檢體(liquid biopsy)在癌症應用的市場快速成長中,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以偵測游離核酸(cfDNA)為主,胞外體則是後起之秀。
 
以工研院在肺癌的循環腫瘤核酸(ctDNA)檢測開發經驗而言,ctDNA含量低到無法實際應用於復發監控或用藥策略選擇,此外,ctDNA檢測也不適用所有癌症類型,並且無法即時反應腫瘤變化。
 
因此,工研院改為開發「多重循環核酸」檢測,藉由同時分析循環腫瘤核酸與胞外體核酸(包含DNA和多種RNA),能比僅檢測cfDNA提高將近10倍的檢測靈敏度。由於腫瘤胞外體源自腫瘤細胞無間斷的釋放,還能夠即時反應腫瘤變化。
 
工研院也開發了多重循環核酸的保存技術,確保全血樣品在常溫下,胞外體核酸超過14天不被降解;以及開發多重循環核酸的純化技術,利用磁珠分離材料一次將所有核酸純化。工研院自去年開始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合作,進一步開發大腸癌高靈敏度分子檢測,用於早期轉移和復發監測,目前已有患者術後追蹤達6個月。
 
(報導/巫芝岳、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