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憂鬱症治療新希望?! 大腦β頻率神經活動與失樂症狀有關

撰文實習記者 郭品岑
日期2024-07-22
《Nature》子刊:憂鬱症治療新希望?! 大腦β頻率神經活動與失樂症狀有關 (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時間7月15日,貝勒醫學院神經外科系教授Sameer Sheth與研究團隊,發現大腦額葉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β頻率神經活動,與獎勵識別和選擇決策的關鍵神經有相關,並證實在癲癇或重度憂鬱症患者上,β頻率神經活動有所降低,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人類透過各種活動與感官體驗獲得快樂,而憂鬱症患者經常因脫離現實並罹患快樂缺失症,即失去曾經能夠獲得快樂的能力,而長期感到絕望、悲傷或沮喪,進而造成失樂症狀(anhedonia)。
 
為了確定失樂症患者的神經變化,研究團隊分析了15名抗藥性癲癇患者四個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這些患者會執行一項稱為概率獎勵任務(probabilistic reward task, PRT),以觀測在獎勵相關行為下,大腦中失樂症狀的變化,患者接著會進行大腦的侵入性的監測,以觀察癲癇發作的起源區。
 
此研究第一作者Jiayang Xiao表示,根據反饋,大多數人會修改隨後的反應,以選擇可能獲得獎勵的選項,無論他們的答案是否準確。
 
研究結果發現來自大腦額葉前扣帶皮層(ACC)的特定訊號,β頻率內的神經振盪與獎勵偏差行為(bias behavior)呈強烈正相關,此大腦區域參與對獎勵的刺激和評估,可能作為獎勵評估的關鍵。
 
此外,團隊再對四名嚴重抗藥性憂鬱症患者進行概率獎勵任務,結果發現這些人並沒有更傾向獎勵的偏差行為,證明他們缺乏對獲得獎勵的預期,且在ACC區域的β頻率神經活動減少並遲緩。
 
貝勒醫學院神經外科系教授Sameer Sheth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我們確定了ACC中的β頻率神經活動能夠作為失樂症的生物標記,可望能透過β頻率神經活動改善嚴重憂鬱症和其他相關精神疾病,或成為新一代精準治療的可能。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7/240715135811.htm
論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600-7
 
(編譯/實習記者 郭品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