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

中醫大衝刺外泌體創新療法!聖安、聖展HLA-G靶向外泌體應用吸睛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4-11-0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攝影/吳培安)
日前(2日),由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大附醫主辦,國科會及台灣胞外體學會(TSEV)共同主辦之「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於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盛大登場;中醫大暨醫療體系也在會中分享在外泌體研究及產品開發的最新進展,包含聖安生醫利用HLA-G靶向外泌體在癌症治療的應用、已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交臨床試驗申請,以及聖展生技的工程改質外泌體裝載再生修復藥物,應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
 

聖安聚焦癌症、聖展攻神經退化疾病 外泌體療法進入CMC、預備進臨床

(攝影/吳培安)
 
聖安生醫副總經理何慧君,介紹HLA-G靶向外泌體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她表示,HLA-G除了是免疫檢查點外,還是一種在多數癌症,尤其在實體腫瘤上,過度表現的新抗原。
 
因此,聖安以HLA-G為標的,透過基因工程開發出具HLA-G靶向性的外泌體藥物遞送平台SOB100。數據顯示,SOB100經靜脈注射後,30分鐘內便會積聚於腫瘤區域,能特異性被HLA-G表現的癌細胞攝取,並對正常組織細胞無毒性。
 
聖安也以此平台開發一系列外泌體產品,包括裝載化療藥物doxorubicin的SOB101,初步數據顯示,SOB101在治療乳癌上優於含doxorubicin成分的微脂體小紅莓藥物(LipoDox)。
 
另一款則是裝載mRNA的SOB102,在治療對化療藥temozolomide (TMZ)具抗藥性的膠質母細胞瘤(GBM)上,SOB102不僅能穿越血腦屏障,在動物模型中也證實,SOB102的總反應率可達70%。
 
她也表示,目前進展最快的SOB101,聖安已能進行量產GMP等級的藥物,並完成相關申請文件準備,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交臨床一/二a期試驗申請。

(攝影/吳培安)
 
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泌體及多維生醫轉譯開發中心副主任陳怡文則分享與聖展生技的合作,開發的出工程改質外泌體技術平台,能裝載神經營養因子mRNA,透過顯著提升細胞修復與再生功能,攻克神經退化性疾病。
 
其中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外泌體產品dEV-000,已完成概念性的驗證與臨床前研究,目前正在藥品化學製造與管制(CMC)階段。另外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外泌體產品iEV-001,正在進行概念性研究。
 
陳怡文強調,外泌體的品質與屬性對臨床應用至關重要。外泌體及多維生醫轉譯開發中心,除了持續致力於建構基因工程標靶平台、藥物加載平台,也已成功將外泌體生產,從實驗室推向商業化規模,並優化了細胞播種、外泌體生成和純化技術,在提升產量的同時保持產品品質。
 

中醫附醫醫療量能全力投入外泌體 突破中風治療、癌症CAR-T侷限


(攝影/吳培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副院長徐偉成,則分享其以雙基因改造外泌體,以提升中風後神經功能恢復中的應用。他指出,目前中風的治療策略有限,不只使許多患者終身殘疾,也造成龐大的醫療負擔。
 
目前他與團隊成功開發出一款以人類脂肪來源之間質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EXO-PD-L1-HGF作為載體,讓其攜帶PD-L1和HGF兩種基因,經研究證明,EXO-PD-L1-HGF能被內吞至標靶細胞中,並產生多項調節功能,包括:顯著減少神經毒性、透過抑制T細胞增殖和增加CD8+CD122+IL-10+調節性T細胞,減少發炎反應,以及透過STAT3-FOXO3訊號反應,促進內源性Nestin表現的神經祖細胞誘導神經再生,從而減小梗塞區域,並在小鼠中風模型中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等。


 (攝影/吳培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轉譯中心黃士維,於其演講中介紹了其針對現有自體CAR-T細胞的侷限,以CD3ε奈米抗體改造外泌體、開發出能在體內生成的雙靶向CAR-T細胞,並在周邊血單核球(PMBC)人源化的老鼠動物實驗中,證明能夠抑制腫瘤生長、增加存活率。
 

中研院、成大、陽明交大外泌體研究交鋒 共探創新療法 

此次會議中除了中醫大暨醫療體系大展身手,也邀請到中研院原分所賴品光副研究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教授、陽明交大生物藥學研究所黃奇英教授等國內外泌體專家,分享他們在外泌體影像技術、治療及診斷開發的最新成果。

(攝影/吳培安)
 
中研院原分所賴品光副研究員帶領團隊開發出一系列多解析度的EV影像追蹤技術,包含:PalmGRET、PalmSORET、PalmSORBET等,從單顆EV到細胞、組織、器官、個體內的EV都能加以視覺化,甚至可以在顯微鏡下,以超解析度直接觀察活細胞。透過這些技術,有助於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EV生物學和藥物傳輸系統的研究。

(攝影/吳培安)
 
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教授於其演講中表示,胰腺癌的預後極差,主要原因在於其具高度侵襲性、遠處轉移能力及對化療的耐藥性。自2003年起,沈延盛積極研究胰臟癌的惡性原因,以尋找治療與早期診斷的方法。
 
除了腫瘤微環境的研究外,沈延盛表示,鑑定腫瘤細胞產生的分泌體(secretome)也是腫瘤研究的重要標的。他的研究發現,一種Rab37小GTP酶會誘導腫瘤產生胞吐作用(exocytosis),當Rab37過度表現時,其促使腫瘤進行胞吐作用產生EV,並發現此EV中,攜帶大量骨橋蛋白(Osteopontin),進而活化ERK訊號,促進胰腺癌的轉移,增加胰腺癌的預後不佳的情況。

(攝影/吳培安)
 
陽明交大生物藥學研究所黃奇英教授,分享其參與的外泌體診斷及治療應用研究。診斷方面,其開發出的免疫奈米脂質體複合物分析(ILN)技術,可透過分析Glypican 1 mRNA及蛋白質,早期發現胰臟癌,還可作為化療預後評估指標。
 
治療方面,其利用奈米通道電穿孔技術,讓細胞成為生產包裹mRNA外泌體的活工廠,目前已經研究出第一型膠原蛋白mRNA外泌體療法,透過微針貼片給藥、改善皮膚的紫外光老化,以及利用攜帶Let-7a-5p miRNA的外泌體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減緩發炎、抗纖維化,其他也還有針對癌症、骨關節炎及罕見疾病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報導/彭梓涵、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