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醫師指出,趨化因子CXCL10的功能是吸引免疫細胞,特別是T細胞,到發炎或受損的皮膚及組織部位。其過度表現時,則會造成毒殺T細胞集中到發炎處,因而引起皮膚的破損,產生水泡等相關的免疫相關過敏反應。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反應,結果發現患者的皮膚復原速度顯著快於使用傳統類固醇治療患者,且無再復發現象。
領導這項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醫師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在多種癌症類型中有效,但可能會誘導出類似自體免疫的不良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多發生在皮膚、腸胃道、肝炎和內分泌系統等,其中皮膚的副作用發生率最高,大約30~50%。
皮膚副作用中,症狀輕微的表現包括: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和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可能引起多重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40%;有些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
陳俊賓表示,以長庚醫院為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出現嚴重皮膚破損的過敏反應的發生率雖不高,每百萬人約1~7人發病,但林口長庚醫院每年仍約有10~20例,當患者有皮膚小紅疹逐漸進展為大水泡,發燒且有伴隨眼睛和嘴唇黏膜有潰爛等現象時,一定要警覺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副作用,需儘早就醫評估。
研究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