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鼎生醫論壇

健保挑戰不在會倒 而是創新!專家齊論健康台灣、生醫產業應雙軌發展

日期2025-05-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攝影/彭梓涵)
今(21)日,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玉山科技協會聯合舉辦「2025國鼎生醫論壇」,在專題演講中邀請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分享台灣對新興傳染病的應變準備,及台灣醫療的興革與蛻變。會後,多位與會專家就「台灣如何邁向未來的生醫戰略」展開熱烈討論。
 

張上淳:疫情應變首重圍堵 台灣歷經SARS與COVID-19展現防疫實力



 
防疫專家、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分享「全球化時代臺灣對於新興傳染病的應變準備」,他分析過去台灣發生的重大疫情,指出H1N1時,台灣的死亡率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
 
張上淳表示,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也是台灣人印象深刻的傳染病,從出現第一例時,臺大醫院就迅速啟動第三級感控防護措施,並馬上規定患者需住負壓隔離病房,醫護人員進入病室要帶帽子、TB口罩、紀錄所有進出人員名單,以便日後追蹤,在嚴密防堵下,台灣的前期的防疫做得很好。
 
台灣的《傳染病防治法》也因為SARS疫情,而在民國93年修正法規,到了2019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時,台灣是發現並通報疫情的前段班,並建立疾管署國家級實驗室疫情因應檢驗流程,讓疫情初期控制得較鄰國都好,成為清零時間最久(253天無本土病例)、高威脅變異株防堵最成功的國家。張上淳強調,面對疫情首要是圍堵,圍堵不成就朝減災邁進,並時刻保持資訊透明。
 

陳威明:北榮重視病人安全 打造癌症治療國際標竿

 
台北榮民總醫院陳威明院長強調「唯有改變才是不變的真理」,並以親身經歷提醒醫界,在面對創新科技時應秉持病人安全優先原則。
 
身為骨科醫師,陳威明分享其在骨癌治療上的臨床觀察,他指出,過去曾有過半的骨癌病人在確診前接受過推拿、針灸或放血等民俗療法,導致骨折復發率升高、轉移機率增加。
 
為了釐清因果,他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經推拿的老鼠骨癌轉移率明顯上升,面對此結果,他主動與中醫界溝通,呼籲在未經明確診斷前,勿對疑似癌症病灶進行推拿操作,並透過宣導成功降低推拿率、提升存活率。他強調,醫師不僅應做研究,更應對社會與國家負責。
 
陳威明也介紹榮總引進的重粒子與硼中子治療技術,並成立全國首座公私合建重粒子中心,專攻胰臟癌等難治癌症,該中心不僅成為亞洲標竿,也陸續吸引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等國際醫療體系合作。他期許台灣生醫界應團結合作跨出台灣,讓台灣持續在全球醫療創新與癌症治療領域中領先。
 

健保要更好 專家齊論健康台灣、生醫產業共榮之路

 
在綜合座談中,在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主持下,特別邀請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前校長閻雲、台大特聘講座教授楊泮池、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圍繞如何促進全民健康、醫療及產業發展等議題討論。
 
龐一鳴表示,健保面臨的挑戰不在於「會不會倒」,而在於「能不能變得更好」。他指出,台灣健保目前正處於歷來狀況最佳的時期,背後原因包括政策支持明確、總統親自推動「健康台灣」計畫,以及癌症防治與早期篩檢等多項重大醫療政策積極落實,不過,他強調,應善用健保龐大的數據資源與制度設計,支持醫療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並讓健保制度不僅保障全民健康,也成為推動生醫產業轉型與出口的基礎。
 
楊泮池指出,健保制度是維繫台灣社會安定的關鍵力量,讓國人平均餘命提高、癌症死亡率也逐年下降,他強調,「健康台灣」不應只是健保體系的社會責任,更應結合產業與法規政策,否則台灣將難以孕育出第二個「護國神山」。
 
閻雲建議,由於台灣臨床試驗品質越來越好,臺灣可以借鑑如澳洲加速臨床試驗政策,以支持新藥公司面對臨床試驗上的挑戰,也建議國發基金不只是點第一把火,也要加碼推進產業發展。他也鼓勵生技產業不要害怕失敗,失敗是累積成功的基石,如同國外大廠均是仰賴併購而越來越強壯。
 
張上淳指出,臺灣很早就認定國內要有自製疫苗的能力,從研發、技轉到量產,這不單靠廠商就可達成,期望政府能設立疫苗基金,維持面對新興傳染病的疫苗與檢測量能。
 
張鴻仁則強調,臺灣不能總學習照搬他國策略,必須思考臺灣自身長處,不要小看台灣人的冒險創新的量能,像是台灣的生技產業雖然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不會成為電子業的樣態,但卻不妨礙生技產業成功、成為臺灣的護國神山。

(報導/彭梓涵、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