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6)日,第19屆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展開,在議題三的健康臺灣中,邀請到BTC委員楊泮池、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演講。楊泮池強調了預防保健、全齡精準健康、高齡科技(AgeTech)的重要性;石崇良則盤點多項最新生醫立法及政策進度,特別是次世代數位精準醫療、資料標準化、建構NGS資料庫等工作。
楊泮池喊「減少被長照」!縮短不健康餘命,比增加壽命更重要
楊泮池於其演講中指出,醫療保健投資有助於經濟成長,例如英國國民健保署(NHS)就指出,1英鎊的醫療保健投資,能夠帶動4英鎊的經濟效益;其中又以預防保健服務的支出成長率最高。
他強調,健康臺灣的疾病防治策略不能光靠精準治療,更要著重在「精準預防」,透過篩檢和早期診斷,在疾病的早期階段評估風險,並強調:縮短國人失能、臥床、慢性病纏身的不健康餘命,比增加平均餘命更重要!
BTC委員楊泮池。(攝影/李林璦)
楊泮池也認為,過去的定義將老人定義為65歲以上,但臺灣面臨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介於65到74歲的「初老人」,仍是國家能夠善加利用、發揮競爭力的人力資源。
75歲以上的「新老人」,其照護的目標則應從長照變成不長照。「政府雖然提出1,200億元的長照2.0政策、提供各種給付,但發再多錢其實都還是不夠,應該更積極思考如何透過公私協力,減少被長照的需求。」他說。
高齡健康的需求,也為生醫產業、科技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目前在芬蘭、加拿大都有許多新創投入,臺灣也有許多科技大廠和新創投入AI、大數據、智慧醫療、健康科技、遠距健康服務開發,形成高齡健康產業鏈,但這些公司目前還面臨商業模式和落地等挑戰。
石崇良:次世代數位精準醫療! 推動資料標準化、建構NGS資料庫
石崇良對照去年BTC大會建議,法規調適面最大的進展,是今年6月19日通過再生醫療雙法,以及7月1日實施修正《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在大法官判決要求下,《衛生福利資料管理條例》草案也已在8月9日函報行政院審查;《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則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送至行政院審議。
石崇良表示,通訊診療將分為三階段納保。第一階段為低風險的遠距會診,已在2020年12月推動,今年從偏遠地區擴及到矯正機關;第二階段為遠距醫療,針對固定對象試辦視訊診療,如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在宅急症照護計畫;第三階段則將執行成效逐步拓大到其他就醫困難族群。在今年7月啟動的在宅急診照護模式中,已經核定162個團隊、680家醫療院所參與。
而在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的推動上,預計2025年將開發公版給區域/地區醫院、衛生所使用,而醫學中心則採取快捷式健康照護可互通性資源(FHIR)作為資料交換架構對接資料中台,達到「資料標準化,醫療機構之間資料能互通」。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攝影/李林璦)
精準檢測方面,5月健保已納入次世代定序(NGS)給付,並整合NGS資料,攜手國衛院建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此外,規劃設立癌症新藥基金,第一年規模為50億,逐年增加達100億規模。
同時,在市場准入端,祭出5大策略加速健保新藥收載,包含平行審查、增加新藥預算來源、暫時性支付藥品收載後之醫療效益評估、成立科技評估專責單位與癌症新藥基金等五大策略,加速藥物可在取證後6個月取得健保給付;也研議將數位醫療納入健保暫時性支付,今年就有3項AI輔助診斷工具正在進行HTA評估。
針對未納入健保的自費醫材,過去都需要在各衛生局奔波,石崇良表示,今年下半年試辦建置「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各縣市衛生局上傳核定項目供其他衛生局參考,對於新創、現行沒有對應的項目,則以健保來做單一申請平台。
新藥面上,則給予國內製造藥品優惠與核價及藥價調整,像是臺灣首發新藥、國際上市許可2年內國內製造新藥、十大新進國家核准上市満5年,但屬國內新成分的國內製造新藥等,有望取得優惠藥價。
(報導 / 吳培安、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