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於6月5日~7日南港展覽館二館盛大展出!今年,高雄醫學大學響應「健康台灣」國家政策,帶領9支醫師/教授領軍的研發團隊、3家高醫大衍生新創企業,於P0814攤位展出智慧醫療、在宅醫療與照護、創新醫材、保健機能等四大主題的醫療照護解決方案。
高醫大產學營運處張芳榮產學長表示,高醫大擁有70年歷史、是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醫學大學,不只是做研究、發表論文,更積極投入臨床導向的創新研發、技術轉譯及新創育成,使高醫大的研發成果真正落地臨床、走進居家生活,能讓民眾「用得到」。
為此,高醫大成立產學營運處,以校內一級單位的高度,推動智財管理、產學合作、新創育成,藉由國科會SPARK 計畫、GLORIA 跨域產學聯盟計畫以及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等資源挹注,打造一條龍式服務機制,有效協助校內教師與醫師將技術發明推向市場,目前已培育將近20家新創公司。
響應「健康台灣」 將醫師第一線經驗轉化成智慧醫療產品
張芳榮表示,此次高醫大在Medical Taiwan的展出內容,很多都是來自醫師的第一線經驗,與高醫大數十年累積的知識、經驗與數據整合,開發應用人工智慧(AI)的智慧醫療產品與創新醫材。
例如,蘇映輝醫師的斷層掃描自動轉3D模型之AI演算法,可將平面影像轉換成3D模型,幫助牙科醫師更精確地掌握病灶的位置與大小,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與效率;周銘鐘教授開發的智慧X光系統,會根據病人體型自動調整參數,提升影像品質的同時,減少重拍、降低輻射,貼近放射科的實際需求。
針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高醫大也積極投入在宅醫療。例如,楊育昇教授設計的連續式手指被動關節運動器,是一款簡便的手指復健器材,能讓中風患者在家就能自己做復健;魏春旺教授團隊的寶寶哨兵御守,用影像辨識危險物品警示照顧者,預防寶寶發生意外;良全智慧醫創與張志仲教授合作,透過科技將醫療院所的中風復健訓練延伸到居家,實現在宅照護整合應用。
而在創新醫材方面,石啟仁教授所開發的創新醫用無機載體材料,具局部釋放與長效作用,可控制活性物質緩釋長達28天,具備口腔、皮膚護理與寵物照護的應用潛力;李偉鵬副教授所開發的未知感染症對應抗生素用藥之快速篩檢方法,應用創新奈米材料,可於1小時內評估病原菌、幫助感染症治療。
除了智慧醫療研發成果,高醫大也很重視健康的生活化延伸。此次在高醫大展館中,也展出高醫大教師研發的可食用配方技轉給國內廠商,進而開發出的機能飲品和保健食品,包含喬本生醫的活力亞補芝麻素牛樟飲、鋅甘飲、能量美體素、小小腰褲頭鬆油切膠囊EX,以及鈞禾生技的祕魯瑪卡相關產品等。
高醫大三大新創亮相 大秀腎結石預測AI、動態心率監測、3D骨材研發成果
今年,高醫大也展出三家衍生新創公司的最新進展,包含雄聯智能的「iStone 腎結石風險評估系統」、衡心科技的「智慧動態心功能評估暨防猝預警系統」,以及品醫生技的「3D生物陶瓷列印服務平台」。
雄聯智能生醫(股)公司緣起於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科陳浩瑋醫師長年診療腎結石的經驗,研發團隊透過AI與醫療大數據的結合,成功開發出iStone腎結石風險評估系統,只需簡單的血液、尿液檢驗數據,即可快速評估受檢者是否罹患腎結石,其準確率高達92.7%,幫助受檢者在無症狀階段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項創新突破,也使得雄聯智能在去年的2024歐洲泌尿科醫學會(EAU)中,榮獲Helmut Haas Award獎項肯定。
陳浩瑋表示,iStone目前已與高醫大附設醫院、小港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合作落地,積極拓展產品應用場域;今年,雄聯智能預計完成iStone在臺灣的多中心臨床試驗,並同步建置QMS/ISO 13485品質管理系統,為申請國內醫材證做好準備,也期待透過此次參展拓展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特別是願意推廣或導入iStone的醫院與檢驗所。

雄聯智能生醫團隊。(攝影/吳培安)
衡心科技則是致力於利用先進技術提升醫療健康管理效率與效果的智慧健康科技新創,其運用每心搏位移(CMPB)的即時演算法、結合穿戴式裝置與雲端平台,開發出「智慧動態心功能評估系統」。
創辦人暨執行長張文彥表示,這套系統突破了過往心臟在有氧運動或心肺復健期間的動態表現無法量化,只能在運動後測量心率和卡路里等靜態指標的侷限性,讓使用者能夠即時看見自己真正的「心力」表現。此外,CMPB系統還可提供動態警示機制,並為使用者預測疲勞和心力下降等異常狀態,在使用者身體超出負荷之前提前警示風險,避免憾事發生。
在此次展會中,衡心科技展出CMPB分別與穿戴式智慧戒指的整合,以及透過復健機台提供即時運動心搏評估的導入成果,期待藉此吸引策略投資人,雲端平台、硬體設備的潛在合作夥伴,以及有興趣導入的運動/復健場域與長照機構。

衡心科技團隊。(攝影/吳培安)
最後,由王志光教授創立的品醫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所開發的「3D生物陶瓷列印服務平台」,成功衍生出創新骨材—積層製造的骨移植替代物,預期未來能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的高階醫材,有效解決臨床上複雜的骨科缺損問題,並加速病患的復原過程。
張芳榮表示,對高醫大來說,Medical Taiwan不只是一個展示場域,更是交流與實戰驗證的平台。在這類展會中,能夠直接與產業界交流,尋找技轉合作或對接新創的潛在夥伴,還能同時透過現場民眾的回饋,更清楚知道哪些發明真的能解決生活裡的痛點,對後續設計產品跟定位市場都有很大的幫助。
「高醫大的目標,是希望打造一個『從研發到產品落地』的完整健康創新路徑,讓醫師、研究者、甚至學生的好點子,都能夠透過校內的輔導機制,一步步產品化、走向市場。未來我們也會持續深化跟政府、國際學研機構的合作,把『健康台灣』推向全世界,把健康真正帶進大家的生活。」張芳榮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