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臺灣」生醫政策543!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4-09-2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賴政府執政第一年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在8月底結束,但這是BTC會議的第19年。

1997年起,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定期召開「產業科技策略會議」(SRB);2002年,生技及資訊(IT)等高科技產業策略,併入SRB會議;2004年SRB會議結論:「成立具國家政策位階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簡稱BTC)』」。

2005年起,BTC正式成為臺灣每年生技產業政策風向指標的代表性會議。

BTC會議的主要職掌包括:(1)國家生技產業政策及發展願景之建議與諮詢;(2)評估建議適合臺灣發展的重點方向;(3)檢視建議生技相關投資策略及優先順序。

迄今19年來,年復一年的BTC會議走過了政黨輪替下的不同口號……。

政黨輪替下的不同口號

陳水扁時代(2000-2008)推動「兩兆雙星」,對發展生命科學產業有高度期待,也因此給予了BTC會議的權杖,2005-2008年的BTC,把臺灣生技產業的基礎環境、重點領域和發展策略從頭盤點了一輪。

扁政府在2007年7月訂定「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自此開展了臺灣新藥開發的繁茂時局,同時透過top-down的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希望從研發源頭打底臺灣生技的體質。

馬英九政府(2008-2016)年間,推出「臺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及「臺灣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方案」,特別放開創業育成及投資基金,讓臺灣資本市場一度成為華人生技IPO與籌資的熱門聖地。

馬政府為強化產業化發展,還加大了應用發展領域,相關的農業、食品和健康產業,在2014年都納入了政府新出爐的「生物經濟」發展藍圖,臺灣生技產業的業態展現得更加爭奇鬥豔。但同年的基亞事件,一下子把生技的本夢比打回本益比的現實。

2014年,從陳水扁時代開始討論、協商多年的國科會,正式在馬英九時代改制為科技部,但因為總統大選在即,科技部長從張善政、徐爵民到楊弘敦都非常短暫。

來到蔡英文政府(2016-2024)時代,定調「5+2產業創新」計畫」。

2017年起,走了10年的國家型科技計畫,政府以其投入鉅資、產業化推動成效卻欠佳,讓國家型計畫自此告終。蔡政府採取上游基礎研究、中游科學轉譯,到下游技術商品化、產業化,三層並重並且銜接的邏輯,改而推動「生醫產業創新方案」。

蔡政府從國科會到科技部、經濟部都力推Bio與ICT、新興科技結合,扶植及鼓勵學研單位商化發展,掀起了臺灣數位醫療、生醫創新創業的熱潮。BIO+ICT的一些亮麗成果,也讓疫情下的臺灣贏得國際許多掌聲。

不過,過去國科會和科技部相對聚焦在學術研究的補助和國家科技預算的管理,與產業扶植的施政邏輯不太相同。特別是國科會,雖然是幕僚單位,但由行政院遴選政務委員、中央相關機關首長、研究機構首長及學者專家組成,不僅產官學、跨部會,且有穩定經費專注學術研究,協助國家發展戰略新興科技,是臺灣半世紀來,科學產業發展的穩定基礎。

近幾年,當時國家型計畫下支持的研究案紛紛成功技轉到業界,也讓學界開始反思:生技發展沒有速成的途徑,主導國家長遠的科技計畫,需要前瞻的眼光,也許不能短視近利。

2022年,科技部又回歸新國科會,成為部會組織有史來歷時最短的部會。政府生醫產業的主軸,也從2021年起換為「臺灣精準健康」,產業推動朝向全齡健康願景發展。

國家政策位階的角色

名為「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在這些不同政朝的更迭下,原來被賦予的具國家政策位階的角色,其實很難彰顯。

首先是BTC會議召集人委由行政院科技政委主持,其官階雖與各部會首長同級,但事實上,其他政務委員也都是各依部會執掌分屬,因此,在特定議題、任務的推動上,一旦沒有更高層級權力的長官支持或拍板,跨部會協調、橫向聯繫,很容易原地打轉。

多年來,BTC會議多在當朝施政主旋律的基調上,提出優化與實踐的策略建議,或進行當下的施政檢討,常常,委員們許多的前瞻洞見與視野,反而反主為客變成批判意見,有許多年,跨部會特別是財政部甚至都缺席。也無怪很多業者對BTC會議的功能漸漸喪失期待,但我想,更多失望的可能不是針對BTC,而是政府官僚的依然故我!

新加坡也有類似功能的研究創新和新創事業委員會(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uncil, RIEC),會員包括相關部長、傑出的企業家和在科學及學術領域中具有地位的國際著名學者,不同的是,RIEC會議由新加坡總理親自出面主持,旨在確保RIEC透過對R&D的建言與支持,能將新加坡的科技發展,真正轉變成知識經濟產業。

「5、4、3」策略

來到2024年,賴清德政府啟動了「健康臺灣深耕計畫」。

雖然「健康臺灣」從大選到就任,都是賴總統堅定的政治願景,但因為在「五大信賴產業」中,生物技術產業、智慧機械產業、綠能產業消失了,對業者而言,賴政府的生醫產業政策變得撲朔迷離!

特別是BTC會議隨著前召集人、政委吳政忠兼任科技部長,而帶到科技部運作,如今科技部又改回國科會,由現任主委吳誠文繼任BTC召集人,只是BTC組織位階上是不是還是之前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

不過,就在大家的許多疑惑下,在今年BTC會議的「施政報告」中,個人倒認為,相關部會其實把賴政府的生醫產業「543」政策,條列的具體而微,且深具節奏與層次。包括:

一、國科會3策略:包含晶創臺灣、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其中,「晶創臺灣」涵蓋晶片研發上、中、下游,希望將臺灣晶片實力擴散到百工百業;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將推動統一醫療資訊系統規格、接軌國際交換標準、串接醫院現有資訊系統,推動電子病歷交換與串接;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是以打造長者在地幸福老化、加速高齡科技產業成長為目標。

二、經濟部4策略、4措施:4策略分別為「發展新興技術和關鍵技術平台」、「透過跨域科技帶動製藥產業轉型」、「應用AI跨域科技引導醫材永續發展」、「推動產品國際輸出提升全球知名度」;4措施則包括新藥、AI醫材、505(b)(2)等的研發補助,以及產業輔導、租稅優惠、國際合作。目標打造臺灣的BIO+ICT+AI 新格局。

三、衛福部准入5策略:包括加速健保新藥收載、暫時性支付藥品收載後之醫療效益評估、成立科技評估專責單位、增加新藥預算來源及設立癌症新藥基金等。而除了今年6月再生醫療雙法、7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通過實施外,眾人矚目的《衛生福利資料管理條例》草案、《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也預計今年下半年進行政院審議。

「健康台灣」的這些生醫政策也許沒有新意,也主要延續了蔡政府的「全齡精準健康」路線,所以一些業者會後對我笑說:「你看,這些看似條列分明的生醫施政策略是不是很『543』……。」

但我並不悲觀,事實上,政策能有延續性,就是很大的政策,並不必每次跟著改朝換代!

生物醫學日新月異,生技產業非常多元,任何政府其實也很難說準生物科技產業的全貌,BTC會議只要能協助政府讓各部會的角色定位清楚,政策不疊床架屋,有具體清楚的執行方向,其實也就能累積地踏出一條新路!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