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位海外朋友不約而同傳來一些有關波士頓生技現況的報導給我。波士頓一直是全球生物科技產業的「心臟」,它的脈搏跳動都是產業風向的指標,今年的北美生技展也將在波士頓舉行,產業氛圍的任何變化,業界人士自然特別關注。
因為國際政治的劇烈變動影響,儘管相對其他地區產業的起伏,波士頓的生技產業仍保持著相對的地位,但許多數據和案例都顯示,被譽為”生命科學矽谷”的波士頓,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行業挑戰。
投資人更看重的是盈利兌現的能力 不再是高遠的願景
2022年,美國生物科技公司IPO數量從2021年的113家驟降至22家,募資額縮水近80%,反映出市場對高風險項目的謹慎態度;2024年波士頓地區生物科技專利申報數量同比下降12%,早期研究專案募資成功率不足40%;而自今年年初以來,生物技術指數基金 XBI 下跌了近 5%。
過往,任何顛覆傳統的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生物技術一問世,新創公司被戴上「改變世界」的桂冠,在風險投資資金的追捧下,名利雙收不在話下。如今,經濟景氣的巨大不確定性,讓資金都變得格外保守了,投資人更看重的是盈利兌現的能力,不再是高遠的願景。
2023年,CRISPR Therapeutics等基因編輯公司市值蒸發過半;波士頓明星企業Moderna股價直落70%,新冠疫情的紅利讓資本湧入mRMA領域的狂潮正在急速衰退,一些生技公司核心產品線過於單一的問題,一旦潮水消退,市場必然回歸理性。
自2023年以來,波士頓生技製藥業的裁員潮沒有間斷,Biogen因面臨著產品銷售下滑和市場競爭加劇而裁員20%;Amgen因為對新產品的需求並未如預期,大幅縮減了在波士頓的某些業務部門;有著臺灣BTC諮議委員楊育民人脈關係,一直吸引臺灣更多側目的基因療法公司Bluebird Bio,在2023年也裁減了約40%員工以因應資金問題。
Pfizer也因為其COVID-19疫苗和治療藥物需求減少,2024年的裁員計劃包括在波士頓的研發和生產部門;Merck、以及專注罕病治療的Vertex Pharmaceuticals也都以應對市場波動和公司策略調整為由,而大幅裁員。
更深層危機在於創新能量的削減 我們會失去整整一代的研發人才
此外,過去一個多月來,川普新政府大砍聯邦經費,超過10多所頂尖醫院、大學和研究機構,包括波士頓所在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都無一倖免,裁員新聞看得讓人心驚膽跳。
根據媒體報導,2024年波士頓地區生物科技企業裁員少說超過5,000人;實驗室設備供應商莎多利斯(Sartorius)關閉了波士頓一家工廠;Illumina削減了15%在當地的研發崗位;一家專門供應實驗器材的家族企業設備商,在2024年初直接宣告破產。據悉,實驗室密集度高居全美第一的波士頓,現在,未出租實驗室空間已經破了有史以來的紀錄。
波士頓生命科學產業的衰退,更深層的危機將在於對創新能量的削減,以及人才的流失。數字顯示,哈佛大學和MIT的畢業生流向科技行業的比例從2021年的65%降至2024年的48%,轉向興起的AI產業以及金融領域。
這和臺灣人才都跑到半導體業的危機是一樣的,如果生命科學產業無法持續活躍,我們會失去整整一代的研發人才,然而,即使站在AI浪潮頂端的黃仁勳、和幾乎所有矽谷科技的巨頭們,無人不認為,「生命科學」才是真正的未來!
克服低迷的破局之路和重組策略
向來大家仰望的波士頓生命科學產業,眼下的這些衰退讓當地經濟和就業市場瀰漫著焦慮的氣氛,大波士頓地區的生命科學領袖們,如何在2025年以及未來尋求各種克服低迷的破局之路和重組策略,可能是大家必須更關注與深思的,因為將會為全球生技產業帶來結構性的影響與變化。
首先是麻州女州長希利(Healey)不畏寒冬、逆向加碼啟動《馬薩諸塞州引領法案》(Mass Leads Act),她提出10億美金、為期10年的生命科學授權計畫,希望讓波士頓持續引領全球生技創新的引擎。
此外,州政府也擴大透過加速育成中心進行生物製造試點中心,計畫增加10個新的生物製造實驗室,目標再次引領美國成為世界下一個全球生物製造中心。
上述的政策,很快取得全球細胞和基因治療CDMO組織RoslinCT的合作,並隨即收購了波士頓的一座大型先進設施,預計支持全球先進細胞和基因療法的開發和商業化。此一舉措,是否對全球先進治療CDMO的價值鏈帶來關鍵變化,值得力爭CDMO版圖的臺灣觀察。2006 年成立的RoslinCT 是世界最早生產臨床級人類多能幹細胞的公司之一,前身是複製桃莉羊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團隊。
困境也會讓競爭轉向合作,麻省理工學院就和哈佛大學破冰決定聯合成立「轉化醫學加速器」,幫助學者將論文成果快速推向臨床階段。波士頓兩所頂尖大學強強聯手推動「學術、產業直通」模式,聚焦可商業化的項目,已經很快促成23個新藥項目進入一期臨床試驗。
當資本泡沫退去了,大家都轉向務實創新,兼顧科學價值與商業可持續性的創新模式,才能引領產業走向更健康的未來。
然而,波士頓的衰退,也給了全球競爭格局變化的機遇,當臺灣生技產業政府政策正在節節敗退之時,2024年,新加坡政府宣佈投入50億新幣建設「生物城」,重返20餘年前新加坡興建Biopolis園區模式,同樣目標是吸引禮來、羅氏等跨國藥廠到新加坡設立亞太研發中心。其憑藉的是,相對波士頓高昂的運營和租金成本,以及誘人的招商優惠,將有機會迫使部分藥廠將業務遷到成本更低的新加坡。
中國則大開基因與細胞治療產業門戶,今年3月初,中國在兩會之後,決定釋放萬億級產業的機遇,大力推進幹細胞產業和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包括加強政策的供給、深化國際合作、政府資金投入,以及優化監管法規的途徑等。
其中,全面放開外資在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CGT)領域的投資限制,加速產業鏈與人才鏈的融合,已經讓躍躍欲試的海外(包括臺灣)業者,紛紛搶進中國進行可能的佈局。此一策略,跟十餘年前中國大開生技創新藥國際合作大門,如出一轍,造就了中國生技醫藥業的快速崛起。
在產業發展的路上,每一次的寒冬或許正孕育著下一次產業的躍遷,臺灣的生技產業可能會有哪些新的方向?
而這個問題,從我們副總編輯林璦和團隊在極具挑戰與艱鉅的採訪調查下,完成的本期封面〈臺灣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與檢測〉中,是否臺灣也能有出人意料的逆勢驚喜?我們希望和大家一起,用時間和祝福來等待答案!
md.lin@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