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屆醫療奉獻獎】

李伯璋/推動器官捐贈 讓利他變捨得

撰文專欄:李伯璋
日期2017-09-0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李伯璋(圖/本刊資料照片)。

專訪╱聯合報醫藥記者劉嘉韻(元氣網提供)

健保署十七樓署長辦公室裡,一幅優雅的表框書法懸掛在最顯眼處。「不要想太多,以平常心努力做事,別人看得到」,這幅書法並非出自名家,也不是摘錄歷史偉人的名言錦句,平實淺白的口語顯示辦公室主人、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李伯璋從醫數十年來的心境:「凡事一步一腳印、努力做就對了。」

「牆上掛的這句話,是我哥哥勉勵我的生命態度。」 身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腎臟移植權威,李伯璋心中的偶像卻是自己的哥哥— —台大醫院肝臟移植權威李伯皇。武俠小說裡「 南帝、北丐、中神通」 各據一方,國內器官移植醫學界,南、北也各有一名「 李伯」 ,北部的「 大李伯」 是李伯皇、南部「 小李伯」就是李伯璋。

追隨哥哥腳步 兄弟都獲醫奉獎

李伯璋走上行醫與器官移植這條路,受到李伯皇影響很大,行醫38年,哥哥一直是李伯璋的良師益友。李伯皇於三年前得到醫奉獎,今年李伯璋追隨哥哥腳步,獲得醫奉獎特殊貢獻獎,成為醫奉獎史上難得一見的兄弟檔得主。

「生命有終,大愛無限」 是李伯璋推動器官捐贈的信念,從醫38年來,他協助上千名尿毒症患者重獲新生,更以實際行動,在台灣推動器官捐贈。

「 我之所以踏入醫學領域,是受到哥哥的提攜。」 李伯璋笑說,初中時自己愛玩,哥哥姊姊都已到台北唸書了。當年從雲林虎尾來到台北準備高中聯考時,考前一個月就與哥哥住在一起。

為了讓他專心準備考試,李伯皇每天幫他打點吃飯、幫他洗衣服,充當家教,強力督促他讀書,做最後衝刺。最後差0.5分上建中,李伯璋考上了師大附中,高中三年都是全校第一名,被認定應該會上台大醫學系。高三那年,李伯皇剛好去當兵,「 少了哥哥盯我功課,我又貪玩,最後我沒能成為哥哥的學弟。」 李伯璋後來考上第二志願的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

病人尿液衝到臉上 高興都來不及

民國68年,畢業後進入當年的省立桃園醫院( 現衛福部桃園醫院) ,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這也敲開了李伯璋日後邁向器官移植領域的大門。

李伯璋桃園醫院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當時李伯皇已完成台大外科訓練到桃園醫院擔任急診室主任,而該院院長李俊仁是亞洲第一位完成腎臟移植的大師,被醫界譽為台灣器官移植宗師,也是李伯皇就讀台大醫學院起的指導教授。在這背景下,敲開了李伯璋日後邁向器官移植領域的大門。

李伯璋也成為李俊仁的入門弟子,踏入腎臟移植領域,民國73年,30歲的他更在李俊仁推薦與省政府公費贊助下,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由國際知名的移植免疫學教授Terasaki親自指導,提升臨床照顧病人的水準。

民國七十八年,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招募人才,李伯璋感恩醫學院黃崑巖院長與醫院戴東原院長給予機會在成大醫院開疆闢土,發展移植醫學。隔年執行成大醫院第一例親人捐贈的腎臟移植手術,為求百分百成功,李伯皇特地南下,在手術房內做後援投手。從此,讓中南部尿毒症患者不必北上,也有機會換腎。李伯皇對李伯璋的要求很高,他說:「 做好也是你的,做不好也是你的。」 李伯璋至今仍記憶猶新。

「 當我看到病人的小便流出來,尿液衝到我的臉上,不但不生氣,還感到很高興,因為這代表移植腎臟開始發揮功能。」 李伯璋對他每位病人的生命歷程都能娓娓道來,回憶起成大首例活體腎臟移植的個案經驗,由54歲的母親捐出腎臟給38歲的兒子,術後他看到患者尿液流出來、象徵手術成功才放心。

移植手術精湛 病患卻等不到器官民國八十年,他與團隊完成成大第一例夫妻之間捐贈的腎臟移植,患者李小姐之前大愛移植的腎臟因慢性器官排斥失去功能,走回洗腎老路,先生不忍太太每周洗腎,決定捐出腎臟給太太。李小姐雖然有很強的抗體,卻對先生的腎臟沒有移植免疫學的交叉試驗反應,李伯璋做了夫妻間移植免疫反應的研究,證實夫妻間相互捐贈有很好的移植腎存活率,研究結果發表在世界頂尖期刊「 移植雜誌( Transplantation) 」 。

儘管台灣器官移植手術精湛,也締造多例成功親屬捐贈移植個案,李伯璋仍有遺憾。他眼看許多病患遲遲等不到大愛器官捐贈而辭世,有感於器官短缺是台灣移植醫學最大瓶頸,他決定走出病房與手術房,四處推動大愛器官捐贈。

民國八十二年,他與成大醫院社工部主任陳興星及腎友「 美子」成立成大腎友會,腎友們親身之痛,共同致力宣導器官捐贈,呼籲民眾不要再有死後保留全屍的觀念,應把可用器官捐出,大愛可以讓更多患者延續生命。

器捐家人優先排序 全球首見政策

在李伯璋與國內多位移植專家奔走下,民國91年終於促成衛生署( 現衛福部) 捐助成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籌國內器官捐贈公平分配。民國100年,國內發生愛滋病患捐贈器官事件。

在此之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都由衛生署副署長兼任,當時的衛生署邱文達因李伯璋對器官捐贈有想法,也有熱誠,請他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

李伯璋請來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擔任執行長,促成台灣原本各自為政的十一個器官勸募網路,整併為北、中、南、東四區,讓各區器官分配更公平,也能提升分配效率。

李伯璋認為,唯有透過法令修訂,才能讓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有所遵循,因此他積極協助,衛生署於民國100年12月修正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並由總統府公告「 註記健保IC卡之器捐意願已具法律效力」 ,其註記效力與書面同意書正本相同,截至今年8月底為止,註記人數突破35萬人。

基於國人文化背景,為了讓器捐由「 利他」 轉為「 捨得」 ,李伯璋與醫界同儕推動「 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 ,讓大愛器捐者的三親等內血親與配偶,日後若有需要接受大愛器官時,可取得優先排序的分配機會,留給家人不再只是金錢財產,這也是全球首見的政策。之後又促成立法院修正通過「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部分條文,五親等內符合捐腎資格者,可與同樣等待腎臟捐贈的非親屬家庭配對,既可互利,又能提升活腎移植機會。

醫療路上 哥哥是良師與明燈

李伯璋追隨李伯皇腳步,踏入器官移植領域,也能緊追在哥哥之後,得到醫療奉獻獎。李伯璋難掩喜悅。他說,能夠獲獎,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但哥哥是生命中重要的良師,也是明燈。

「 不論在醫術、醫德及醫學倫理上,哥哥都是我最好的老師。」 李伯璋說,在桃園醫院擔任第二年外科住院醫師,首度有機會學習胃切除,前一晚,哥哥就拿兩隻襪子模擬人體的胃,再確認他用針線縫合與收線的技術。手術台上就是李伯皇站在對側當助手,畫刀時李伯璋忘了先向指導老師和麻醉科醫師道謝,李伯皇還狠敲了他的手,提醒他要注意手術房倫理,至今他仍記得哥哥的教誨。

李伯皇得到醫奉獎當年,力邀李伯璋參加典禮,他當時正出國開會,一下飛機就趕赴典禮現場祝賀;而此次他也將得獎的喜悅,與哥哥分享。他強調,39年前開始當外科醫師時,哥哥提醒他要當「 Academic Surgeon」 ,如今擔任行政工作,哥哥給他的勉勵話語「 不要想太多,以平常心努力做事,別人看得到」 ,不論是得獎前、得獎後,都被李伯璋奉為生命態度圭臬。

本文由元氣網提供。

「醫療奉獻獎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issue/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