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朝「感冒化」演化 下一波BA.5挑戰不必驚慌!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08-3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邱南昌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專員

邱南昌畢業於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現為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專員,同時也是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
邱南昌曾於美國杜克大學小兒科進修,是國內少見同時具備小兒感染與神經專長的主治醫師。其擁有豐富的小兒醫療經驗,小兒科、感染症、小兒神經學、兒童重症醫學,到小孩的生理問題都難不倒他,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他的專業見解也成為家長們的一劑強心針。

責任編輯/吳培安


從初始武漢病毒株,經歷Alpha、Beta、Delta到現在的Omicron,臺灣打了2年半的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戰,經歷多次的危機與轉機。然而,病毒仍在不斷的變異,臺灣未來應該如何防範?民眾又該如何正確看待新冠疫情變化趨勢?

新冠病毒變異株  朝向「感冒化」演化

我認為,新冠病毒雖然未來還會繼續產生新的變異株,但觀察變異株一路演化的歷程,可以發現雖然傳染力大幅增加,但感染後的危險性卻呈現下降,影響的部位也從較為嚴重的下呼吸道症狀,轉移到上呼吸道。

有人說,新冠肺炎未來會「流感化」,但我認為更好的說法是「感冒化」。理由是因為,雖然新冠病毒也會變異,但程度沒有像流感病毒那麼高,現在是因為新冠感染者太多了、病毒複製的次數多,出現突變的機會才比較多。

從病毒結構來看,流感病毒表面有兩種重要醣蛋白分子――分別是H蛋白(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N蛋白(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不僅種類非常多,每年H和N還會排列組合出各種變異;新冠病毒雖然表面也有S蛋白(棘突蛋白),但不像流感病毒的H和N如此多變,因此在變異程度上也不會像流感病毒那麼高。

等到全球新冠感染人數再流行個幾年、大家都有抵抗力的時候,它繼續變異的機會就會很低,散播也會穩定下來。不過究竟是幾年,現在還沒有辦法下定論。

BA.5突破邊境成下一波挑戰!  

臺灣最近這一波確診人數上升,病毒株是以BA.2為主,現正緩慢的下降中;而下一波將要面對的防疫挑戰,將主要會是從國外帶入的BA.5,預估9月份個案可能就會再增加。

不過,BA.5的傳染力太強,即使邊境管制加上篩檢,無症狀感染者還是可能在病毒量極少的狀況下通關;此外,臺灣剛經歷過BA.2,這一波感染者產生的抵抗力,對BA.5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效果,因此即使確診人數再起,後果可能也不會像日本那麼嚴重。

目前,臺灣還是主要以邊境管制作為防疫策略,但全世界解封風潮已經勢不可擋,開放國境已經是大趨勢了。接下來就要看指揮中心的專業決策,制定何時開放、要開放到何種程度。不過即使BA.5入境了,嚴重程度也不會那麼高。

我預估,接下來包括口罩、安全距離、旅遊的生活限制都會越來越少,但大家應該要了解,只要防疫政策變得更開放,確診數就一定會有反彈,但只要重症沒有明顯增加,就不用過於緊張或恐慌。

民眾也不用受到媒體下標和名嘴的煽動,因為指揮中心是由防疫專家組成,經過會議凝聚共識後才公布決策,相較於名嘴或單一專家的意見,會更具說服力,建議大家回歸科學、理性看待。

國家發展防疫產業 需要法令鬆綁、市場管道支持 

面對未來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臺灣在過去2年來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和應變模式,現在國家的抗病毒藥物、疫苗儲備量尚稱足夠,相信臺灣已經具備應對的能力。

此外,目前雖然還沒有針對變異株開發的新冠疫苗獲得上市許可,但即使是針對武漢起始株設計的疫苗,在預防重症和死亡上仍能提供不錯的保護力,與疫苗相關的副作用也大多可接受,而各種已經准許使用的疫苗也在真實世界中展現良好效力(Effectiveness),建議民眾也不需要特別挑選廠牌。

可惜的是,臺灣的生技產業在疫情初期,雖然靈活地研發出各種抗疫科技解方,但最終卻沒能充分施展拳腳,成功上市的寥寥可數。

原因除了當時臺灣患者確診陽性數據太少,法令的彈性也是影響臺灣防疫科技研發的關鍵因素。如果法規監管審得過嚴、缺乏彈性,不僅業者無法發揮長才,也會讓民眾失去信心,或許政府可以更借鏡韓國在扶植國產生技研發的支持。

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機關或民間單位能夠提供更多協助,讓臺灣的防疫產品能夠跨出國內有限的市場規模,擴展海外拓銷管道,企業才會更願意放膽投資,臺灣就會有更多生技研發的產品,造福民眾的健康福祉。


臺灣在過去2年來,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和應變模式,現在國家的抗病毒藥物、疫苗儲備量尚稱足夠,相信臺灣已經具備應對的能力。(圖/freepik)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