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癌症醫師圈知名度最高的臺灣人

東曜黃純瑩「柔性經營學」成功登陸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9-12-02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東曜藥業是第一家成功於港交所上市的臺灣生技醫藥企業,未來發展及資本市場的表現,都將對大中華生技醫藥產業的競合帶來示範與啟發作用。(攝影/王柏豪)

第一家臺灣生技醫藥成功港交所上市,東曜藥業未來發展及資本市場的表現,都將對大中華生技醫藥產業的競合帶來示範與啟發作用。臺灣生技界熱議的可能是其股價表現,但中國新興生技同業討論更多的是東曜的柔性經營學,黃純瑩以特有的臺灣人情味,帶著工匠之技、公益之心,成功以軟實力登陸。


編按:本文採訪於2019年,黃純瑩女士現職東曜藥業執行董事/董事會副主席,專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CSR)。

撰文、攝影/王柏豪

港交所第一家創立自臺灣並以「18A」申請上市的東曜藥業-B (1875.HK),11月8日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

由於是首家融合兩岸三地資金與研發能量的生技醫藥企業,其未來發展及資本市場的表現,都將對大中華生技醫藥產業的競合帶來示範與啟發作用,業界也投以高度關注。

東曜上市首日開盤價6.43港元,比招股價的6.55港元略低,事實上,同一天掛牌上市的還有上海康萊德醫療器械,都受到港股大盤下滑影響,上市首日也呈現些微下滑狀態。

臺灣生技投資人熱議的可能是其股價表現,不過,個性沉穩的東曜藥業總經理黃純瑩,對股價老神在在。

「公司打定要走長遠的路,經營靠的就是實力,就不會擔心股價的波動。相對多數生技藥業只著重部分環節,東曜走的是不一樣的全產業鏈模式,從研發、生產、臨床的營銷製造。」

中國新興生技藥業者看重的卻是東曜打造出來這股結合公益、人文、科技,有深深臺灣「人情味」的醫藥企業文化。

 

「最佳經濟價值藥物」思維落地深耕

2005年後,中國生技醫藥業開始興起,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當時看上中國這片後花園的廣大腹地。在癌症領域歷練銷售、研發超過20年的黃純瑩,於是最先來到了上海,她以為憑著同文同種的特性,也能將臺灣暢銷藥品銷到中國市場,但後來因為法規限制與經驗不足,一直無法成功。

「中國、臺灣或國際市場都各有經營模式,想法、佈局都是不同的。」黃純瑩強調,不能用臺灣或國際的思維,一味的套用在中國市場上。

黃純瑩指出,要切入中國市場,需瞭解市場真正的需求,以一般外商於國際開發藥物的方式,項目少且高價在全球各國上市,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我們希望提供病患最合適、最好的治療藥物,但又是最佳經濟價值的治療方式。」直到香港上市這一天的晚宴上,黃純瑩的感恩致詞裡,當年的初衷,即使經歷中國法規不斷加速開放,也一樣沒有改變。

黃純瑩接受訪問時表示,「後來因為決定從頭開始,」2009成立東曜藥業並決定在蘇州「蹲點」蓋廠,東曜成了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家臺資藥業,晟德集團在中國後花園的第一顆種子也自此落地、深耕。

2010年7月第一期廠房蓋廠奠基典禮,黃純瑩頭戴工程盔、拿著鋤頭鋤下第一挖土,她的心情跟這天上市一樣是忍不住激動的,但即使她自認為很激動,在旁人眼裡,她仍是一慣的沉穩,黃純瑩天生有著「行事迅速積極但態度卻是溫柔和煦」的特質,而這一般人可能需要修煉的。

「決定用製藥法規最高標準從頭打造實力,需要投資很大的資金,並且要和時間賽跑」,黃純瑩回顧,一開始集團轉投資,生技教父林榮錦當時也會咬著牙跟她開玩笑說,「哎!『投』很大,『頭』很大!」,但是林榮錦的美術家夫人同時又親自作了許多幅畫贈與東曜以示鼓勵。

黃純瑩「希望能開發出病患都用得起的好藥」獲得認同,也奠定了東曜今後的12項產品開發、三大技術平台同步開展的公司經營策略,她以中國思維佈局,在中國落地投入研發、建廠生產,步步為營、克服挑戰,也從蘇州起步逐漸在中國打下知名度。

 

「工匠之技 公益之心」的臺灣「人情味」

香港上市這天,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局管委會投資局副局長白新宇特別帶領團隊前來參與上市典禮,東曜是蘇州工業園區引以為榜樣的企業。

一走進東曜,四壁掛著美術油畫,圖書館裡擺設的則是過去以來,黃純瑩經年累月不間斷參與兩岸癌症病友團體或組織,支持及鼓勵病友們所留下的藝術創作和活動紀錄。這些濃厚的臺灣人文和公益氣息,讓所有走進的訪客都會不自覺地有「人情味」起來。

東曜藥業的「人情味」讓企業很快在蘇州工業園內引起共鳴,東曜先後承接了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重大項目。

公司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蘇州工業園區經濟貢獻突出企業」、「蘇州工業園區科技研發突出貢獻企業」,研發中心被評為「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東曜專注的三大類癌症藥物研發,包括治療性單抗藥物、抗體偶聯(ADC)藥物及創新藥(包括溶瘤病毒、基因及免疫治療)、特殊劑型藥物等,都是現在和未來的先進技術主流。

2017年,中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 MAH)制一開辦,東曜就取得在江蘇的首個試點企業,又創下臺灣廠商先例。

甫獲2019「蘇州市榮譽市民」暨「蘇州之友」榮譽獎,黃純瑩最為人樂道的不只是其對廠房管理、技術和品質的要求,有如工匠之技一樣的嚴格,而是她從一開始就將社會責任導入公司文化,東曜連續獲得蘇州「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品質創新)」和「兩岸四地康復論壇公益獎」等。

「公益之心」已經成為東曜的「基因」,各部門的員工們,現在也會主動組織開展各項關愛弱勢群體的活動,包括義賣及慈善捐贈、與特殊教育學校建立幫扶關係、為邊疆偏遠地區學校捐資助學等。


聯起大中華地區的癌症病友組織

東曜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敲鐘掛牌那一霎那,身旁蘇州來的員工很興奮的告訴記者聊起,「我們黃藥師(編按:東曜員工私下稱黃純瑩為黃藥師)可能還是中國癌症醫師圈最有名的臺灣人呢!」

去年(2018)年9月,中國癌症專科醫師無人不知、在中國27個省市縣擁有99個團體會員單位的全國性癌症病友組織――中國最大的抗癌協會康復會,組織骨幹培訓班就在蘇州東曜舉行,來自中國各地56個康復會68名代表和蘇州康復者參加了這次的培訓。

其實,早自2012年起,東曜落腳蘇州第3年就與康復會簽定支持其每年的骨幹培訓。

細數回顧這7年,從最初第一期的通訊員培訓到邀請許多外部組織協助培訓,黃純瑩邀請過臺灣的癌症希望基金會、香港癌症基金會以及臺中開懷協會的團隊分享他們與病友關係的經營經驗,並且和康復會實際參訪了中國多個癌症組織等。可以這麼說,大中華區的癌症病友團體因此聯在一起,大家正在共建龐大的互相支援系統,希望為更多癌症患者提供各種協助。

7年來,東曜藥業幾乎和康復會一起成長,現在已經在中國各地建立了第三批的17個康復工程示範中心,示範中心目標整合社會各界的資源,建立統一服務的康復基地,今年更進一步推展「醫聯體」將養老社區和企業結合,盼實踐「讓癌症成為慢性疾病」一般的照護。

黃純瑩並引進臺灣的病情告知方式進入中國癌症治療,希望與醫療人員一起成長學習,在告知患者病情時,可以讓病人與家屬都有比較完善的心理準備,以便面對接下來的治療與挑戰。

不少公司常是為了公益而公益,甚至帶著極強烈的行銷目的。但親身經歷過親人因癌痛苦的經驗,讓黃純瑩在東曜創立以前,從臺灣開始就積極參與各種癌症病患團體的公益活動。

「有時候給病人更多的支持比用藥更重要。」黃純瑩說。

東曜現在也支持臺灣癌症基金會每年將病友成功抗癌的歷程編撰出書,這不僅成為病患之間最佳的鼓舞,也讓一般大眾看到生命的堅韌,重要的是學習到各種癌症治療方案的最新知識。

「柔性經營學」成功登陸

即使到現在,一些臺灣生技公司老闆踏進中國發展,還是帶著幾分臺灣的「優越感」,放不下身段的態度和市場格格不入,因此發展遲緩,甚至最終鎩羽而歸。 
當時,一身滿懷「工匠之技,公益之心」的黃純瑩決定到中國蹲點發展,也因為沒一點「狼性」,總是被朋友們和同事提醒要處處小心。但10年後,黃純瑩以「柔性經營學」,證明了臺灣的「軟實力」可能才是中國市場最嚮往有人情味的溫暖陽光,而這股暖陽,也成功讓晟德集團在中國這片後花園裡開墾出第一畝花田。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