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創新經營 借鏡Roivant模式

撰文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日期2017-08-2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17.8.28 文/吳嘉軒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研究員)

本(8)月10日,Roivant Sciences(以下簡稱Roivant)宣布獲得來自於日本通信業巨頭軟銀集團設立的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高達11億美元的巨額投資。Roivant成立於2014年,迄今尚未有任何新藥申請查驗登記(NDA)或產品上市,卻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私募股權基金資金挹注,值得我們一起關注。

軟銀集團董事總經理Akshay Naheta表示,Roivant吸引了世界一流人才追求發展,並採取靈活的公司架構,高效率地成本運行。這11億美元的重磅投資案,顯示全球知名集團在生物科技產業的持續布局,並反映了資本市場對Roivant創新商業模式的認可。

Roivant創辦人Vivek Ramaswamy,年僅32歲,哈佛大學生物科系、耶魯大學法律學位出身,曾任QVT Financial對沖基金分析師。他發現,多數製藥公司放棄其研發中新藥的原因,與藥物的有效性無關,認為這是「完成新藥研發並迅速推向市場」的契機。

Roivant總部位於瑞士巴塞爾,是一家控股公司,成立眾多子公司來開發藥物,旗下現有五家子公司:分別專注於神經科學的Axovant Sciences;關注女性健康和內分泌疾病的Myovant Sciences;專注於皮膚病學的Dermavant Sciences;專注罕見疾病的Enzyvant Sciences;以及專注於泌尿科學的Urovant Sciences。其中,Axovant Sciences及Myovant分別為2015與2016年最大生物科技公司IPO案,成功進入資本市場。另外,Roivant新成立一家聚焦科技的子公司Datavant,利用AI技術,跨越龐大醫療數據量的限制,為患者提供治療的建議。

藥品研發具有極大風險,研發時間、成本與臨床結果的良窳,都是問題,但Roivant之所以受青睞,在於其商業模式和一般生技公司不同。首先,Roivant的策略是從其他大型製藥公司放棄的新藥中找出最具前景及市場機會的研發中藥物,再透過Roivant旗下相對應領域的子公司去收購,其中許多藥物已處在二期臨床試驗階段,有些藥物甚至已進入三期臨床。上述產品多歷經五年以上的測試,Ramaswamy認為,此一階段藥物關鍵在缺乏臨床數據之整合,因此Roivant蒐集3萬種藥品,2,000項藥物作用機制,以及1萬種治療效果,透過數據分析,簡化開發過程,以期跨越研發的高風險期。

此外,臨床試驗解盲失敗時,經常重傷股價。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股價上月27日盤中重挫逾15%至每股43.21英鎊,創下自1993年上市來最大跌幅。主要係阿斯特捷利康備受期待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finzi及其合併tremelimumab之聯合療法,在MYSTIC臨床試驗結果未達標。

反觀Roivant以控股模式運作,由旗下各子公司分別發展不同藥物領域。因為子公司間各自獨立,萬一其中有子公司研發不成功,亦不會影響到其他子公司的正常營運。Roivant充分展現集團化經營的優勢,分散新藥公司藥物解盲結果不符預期時所導致股價大幅下跌的風險。

臺灣生技公司多屬單打獨鬥的中小型企業,資金規模小且產品種類相對單一,缺乏分散風險的概念。軟銀集團之所以選中Roivant這家控股公司注入巨資但不及於他的子公司,看中的應不僅是子公司所研發的新藥,而是Roivant在商業模式、財務模式、管理模式和風險控管上的諸多創新。由此可見,判斷一家具有投資價值的生物製藥公司,在於領導者有無擁有創新能力、執行力和市場觀察力。

放眼現今臺灣,若合計上市、上櫃及興櫃的各級資本市場,雖然生技醫藥領域的個股,已超過160檔,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率,是諸如化妝品、保養品或保健品相關類型的公司,投入於開發新藥自主研究的生技公司,實際占比不足五分之一。大部分有在進行新藥開發的公司,受限於財力、人力及時間,大多侷限於少數幾種藥物的研究領域。其隱憂是即使藥物成功上市,產品線卻可能後繼無力。

因此,未來臺灣生物製藥產業,若能多方借鏡國外這些具有創新經營模式的成功案例,探討他們如何創造公司價值,進而修正本身的商業及獲利模式,在分散風險的前提下,廣泛參與各種新藥研發領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也會逐漸整併藥物研發及商業資源,形成策略型的生技集團,而改寫歷史。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