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挫折、挑戰變成人生轉捩點

全福生技簡海珊:「新藥公司非一人可就,需經驗、信任與寬容。」

撰文記者 楊傑名
日期2016-12-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全福生技董事長兼總經理 簡海珊

全福生技董事長兼總經理簡海珊,在新藥開發約有30年豐富經驗,曾在Sanofi及J&J等國際藥廠任職,她在求學與工作期間曾遇到許多波折,不過也因她努力的態度及虔誠的信仰得以一一克服,2010年懷著想創業的夢想回台,輾轉在法人及業界歷練,於2013年成立全福生技,取其「全載福音」及圓滿喜樂之意,希望能開發民眾可負擔的高品質藥物,也間接培育台灣高階整合型人才。


文、圖/楊傑名

於2013年夏天成立的全福生技(BRIM Biotechnology Inc.) ,營運策略聚焦於「轉譯科學」,為早期研究的候選藥物創造價值,使新藥從臨床前動物試驗順利轉譯到人體臨床試驗。

成立至今3年,團隊已審查超過50項國內外研發計畫,有8項已完成深入的實地查核,4項專案進入實質開發,其中1項專案已進入育成階段,合作夥伴直接鏈結國際大藥廠。更難得地,到今年第四季已有有2項專案進入臨床試驗IND階段。

在近幾年的新創生技研發公司中,全福如此的營運成果讓人刮目相看,同時全福還積極參與國內相關的學術論壇,在新藥研發領域已有約30年的工作經驗,董事長兼總經理簡海珊也逐漸躍為台灣生技領域廣為熟知的人物。

簡海珊在美期間先後於Sanofi, DuPont及Johnson & Johnson (J&J)的Centocor等公司擔任過資深主管的職務,曾參與多項新藥之臨床試驗及產品上市申請,包括Uroxatral®, Tirazone®, Remicade®, Simponi®, Stelara®等。

回台磨合產業經驗 培育高階整合人才

 直到2010年,她憑著一股想要創業的熱忱,以及對家鄉產業發展的使命感回台,希望能為台灣生技產業貢獻一己之力。

在前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執行長汪嘉林的邀請下,簡海珊回台第一站先擔任DCB的資深顧問。

2011年11月,隨著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Taiwan Supra Integration and Incubation Center, SI2C)的設立,簡海珊受邀前往SI2C支援並擔任營運長,也同時擔任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技術長。

然而,簡海珊很快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待在階級制度鮮明的單位,她直言,「我是個富有正義感的人,常常會護著團隊,並為了正確的事與上級有摩擦。」

2012年8月,她轉換跑道加入由Andrx製藥公司創辦人陳志明在台成立的安成生技擔任總經理,專心開發新藥,不僅快速累積在台產業經驗,更與所帶領的團隊建立起深厚的夥伴關係。

從那幾年在台的產業經驗中,簡海珊體認到國際藥廠對亞洲區域性藥物開發需求逐年增加,台灣在全球生技產業發展的局勢下,正處於特殊的戰略地位。

因此,2013年,她與事業上亦師亦友的李文機共同成立全福生技,願景是開發民眾可負擔的高品質藥物,並從中培育高階整合型人才,間接貢獻台灣生技產業。

挫折成轉捩點

簡海珊小時在眷村長大,放學後常常會跟村裡的大哥哥大姐姐四處玩耍,喜歡探索新事物,只要發現有什麼好玩的東西就想嘗試,甚至曾偷採鄰居種植的作物來扮家家酒,「其實自己曾是個相當叛逆的小孩!」但這跟她本人給人溫暖、總是一臉微笑的印象完全不同。

到了高中,雖然成績不錯,卻也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她笑說:「因為不喜歡不公不義的事,我總是班上那個帶頭跟老師作對的人。」原來,業界人士認為她有為公義、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個性,早就在簡海珊學生時期顯現出來了。

原本從小學到初中都是拿第一的她,卻在大學聯考時迎來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挫折,由於應考期間身體不適,加上當時率性的個性,匆匆交卷,「從來沒有人認為我會考不上大學,」就這樣,她在家人殷切的期盼下,卻落榜成了重考生。

「但那年的挫折,對我來講反而是人生的轉捩點,自此之後,我永遠能夠接受自己不拿第一的事實,」這種心境上的轉變,影響了她往後的人生,能更寬容、坦然地面對失敗,也對身邊處於低潮的朋友、同事存有一份同理心,總是願意盡力伸出援手。

也許正是上帝的巧妙安排,簡海珊在重考這年邂逅了她接下來幾年的主修科目――化學。

由於當時補習班老師對化學教學的極高熱情,能把枯燥的化學式講得如小說般引人入勝,似乎也點著她心中對化學的小火苗,最終她也順利考上當時錄取分數不低的淡江大學化學系。

「到了大學後才開始真正努力讀書,」本著對化學濃厚的興趣,簡海珊很快地又成為班上的第一,許多同學接近段考時都會圍繞在她身旁,借閱筆記或尋求解惑,她也總是很有耐心地一一指導。

「等我教到第十遍的時候,對於內容也幾乎滾瓜爛熟了,」這樣正向的循環,不僅讓她結識了許多好友,也奠定她未來成為一個傑出化學家的基礎。

回憶起大學畢業時的趣事,她笑說:「當年跟三五好友約好10年後回淡江的大榕樹下聚首,結果,當天真的回去的卻只有我一人。事隔多年,當我們在同學會談到這件事時,他們都不相信我真的特地從國外回來完成這項約定!」至今,簡海珊仍是這樣一個講義氣、重承諾的人。

從「菜英文」變成「大黑馬」

自淡江畢業後,簡海珊追隨著家族長輩親戚的腳步,理所當然地就前往國外繼續進修,當時已結婚的她,選擇了同時接受她與先生獎學金申請的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攻讀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初到美國時,自認英文不好的她,決心加倍努力彌補語言上的差距。雖然入學第一年,她十分幸運地爭取到助研獎學金(Research Assistantship, RA),但為了挑戰自己的英文能力,在第二年時主動跟教授爭取,轉換申請助教獎學金(Teaching Assistantship, TA)。

簡海珊提及,當時課堂上還真遇過有學生非常不禮貌地挑釁她的英文,但最終她不僅順利克服專業領域的語言障礙,那位同學甚至還在當年情人節寫了致謝卡、並送了一顆大蘋果表達對她的欽佩與敬重。

課業上,簡海珊也延續對化學的興趣與學習節奏,總是在理論科目與實驗研究上有亮眼的表現,在一系列博士資格考的過程中,她甚至破了系上紀錄連續通過6次,從一個亞裔「菜英文」的新生,變成同學眼中有些羨慕又嫉妒的「大黑馬」,而她的努力與付出也獲得指導教授Motimer Labes與系上老師的高度認可。

然而,在一切看來順理成章的情節,博士學位應是輕而易舉地成為她的囊中物,現實卻總是讓人出乎意料,在生子的計畫考量下,加上研究過程中常接觸的化合物,可能對孕婦造成影響,她在博士班第五年時,毅然做出中途休學的決定,轉而進入製藥公司從事藥物動力學的研究工作。

40歲完成遲到的學位

離開學校後,簡海珊進入業界的第一家公司是Sterling Winthrop,這家藥廠在1988年時被攝影大廠柯達(Kodak)收購。

1994年6月,Sterling Winthrop的處方藥事業則又被售出給國際大藥廠Sanofi,也順勢讓她進入Sanofi的事業體系。

在業界工作將近7年,簡海珊認真的工作態度與學習精神使她逐漸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不過她也發現,儘管她與同部門博士級研發人員的工作內容不相上下,甚至在經驗上更為豐富,但工作待遇總是遭到學歷牽制、薪資亦無法提升,對於工作的想法與意見也不被上級重視。

面對這樣的困境,她在一次橫跨美國到加州開會的長途旅行中,向她的主管Jim Opperman開口尋求建議,她問:「我是不是該回去讀完PhD呢?」

Opperman也直率回答她:「在我團隊裡,你絕對能得到我的重視與信任,但不能否認,在美國社會的企業文化裡,不管公司或員工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當你要轉調到別的州工作,或公司必須資遣部分人員時,要能展現你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證明,就必須有個PhD學位。」

於是,簡海珊又回到與工作有地緣關係,也是她的母校——天普大學繼續未完成的博士學位。

很幸運地,當她的前指導教授Labes得知她要回學校時,便聯合系上的5位教授一同向院長推薦,讓她得以重啟先前未完成的博士學程,如此省去她大半的修課時間,只需重新投入新的研究實驗。

她說:「這次重返學校,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及家人的支持,因此下定了決心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學位。」

後來,簡海珊在短短的1年半內,日以繼夜地把實驗全部做完,回到公司後又利用工作之餘,在2個月內不眠不休地把論文撰寫完成,終於在她40歲時取得這個遲來又難得的博士學位。

然而,這個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儘管讓簡海珊有機會升遷到更高的職位,往後幾年卻沒有讓她在公司獲得更多的重視,多數同事也仍是對她保有過去碩士學位的既有印象,加上與公司約定的服務年限即將屆滿,她於是思考自己應該要到外界去闖一闖。

後來,她離開了老東家Sanofi,轉而到力邀她前去的美國化工公司DuPont接受新的挑戰。

進修EMBA 從科學家轉戰經營管理

豈料,半年後,簡海珊在DuPont所待的部門被買斷,面臨了被裁員的命運。此時,她在Sanofi的主管致電給她,這位主管這時已轉職到J&J旗下的Centocor公司,邀請她前去幫忙,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說:「這些安排,其實都掌握在神的手中,我要做的只是順服祂的帶領。」

進入Centocor後,她原是擔任臨床藥理動力學資深研究員,但由於主管的家庭發生一些變故,她常常需要一人承擔兩人的工作量。然而,她既不埋怨,也不把這件事視為苦難,而當成一個機會,作為自己在工作上能盡情揮灑的舞台。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2年後,這位主管離職準備自行創業,雖然簡海珊當時資歷尚淺,公司也觀察到她總是在做完份內工作之餘,還能幫忙完成主管的職務,因此,就要求她接替主管原本的職位。

但順利升遷本應是對簡海珊的認可,但樹大招風,反而惹來同事眼紅。

有時同事間彼此中傷或互打小報告,她往往都能一笑置之,但這類人事糾紛卻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漸少,反而層出不窮,加上工作出差的機會增加,讓她失去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更讓她心力交瘁。

後來,她向上司提出請求,希望能轉向其他部門,負責改善公司內部資訊流程以及為申請新藥做準備,屬於幕後經營管理層面的工作。這個機會讓一直以來身為科學家的簡海珊發現,她與行銷業務部門的同事常溝通不來,肇因於雙方著眼的重點總是有所差異,讓她下定決心學習商業上的「語言」。

2006年,簡海珊三度回到天普大學,進入福克斯商學院(Fox School of Business)修讀高階管理級企業管理碩士學位(EMBA),為的就是要增進自己在財務、商管領域的能力,並且非常幸運地在兩百多位申請人中脫穎而出,打敗當時呼聲最高、費城一位小有名氣的律師,成為當年唯一一位獲得全額獎學金的學生。

原來,當時簡海珊在口試應答時,從容不迫地回應:「身為在美國醫藥界裡的少數亞洲女性主管,她從不認為玻璃天花板會是障礙,重要的是如何能從夾縫中衝出去並且持續成長。」讓主考官們看到了她身上的「領導能力(Leadership)」。

最終,簡海珊在她50歲那年時完成了EMBA的學位。

用信任、誠信栽培後起之秀

2010年簡海珊帶著奉獻的心情回到台灣,輾轉在法人單位及產業界歷練,快速吸取在台新藥開發的經驗,也建立了許多寶貴的人脈,而在不同時期她所帶領的團隊也給予她許多正面的回饋。

簡海珊提到,過去一位同事告訴她:「你給我最好的機會,就是讓我在一個安全的範圍內,放手讓我做很多決定。」而這正是她最希望從團隊中得到的反饋,因為,她總是秉持著「不去嘗試錯誤,就永遠不會從錯誤中學習」的信念,栽培團隊的每個成員。

簡海珊提及,當時在Sanofi工作的時候,因要接送小孩上下學,公司在時間上給了她非常大的彈性,相信她能在家把份內的工作完成,「最後,我總是在家工作到凌晨,等於還給公司雙倍的時間,這就是我所堅持的『誠信』。」

公司給她這樣的信任,讓簡海珊在成立全福生技後,也總是給予團隊最大的信任與彈性。「我的歷任老闆都是因為這份對我的信任,得到我所有的忠誠,因此,我希望將這樣的文化帶進台灣、帶進全福。」簡海珊說。


簡海珊成立全福生技,給予團隊最大的信任與彈性,也獲得團隊忠誠的回饋。

Profile:簡海珊小檔案

現職

全福生技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

安成生技總經理

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營運長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技術長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資深顧問

Sterling Winthrop(Kodak)、Sanofi、DuPont、Centocor(J&J)等國際藥廠臨床藥理相關部門資深主管

學歷

天普大學福克斯商學院(Fox School of Business)高階主管級企業管理碩士學位(EMBA)

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物理化學博士

淡江大學化學系學士

 

鼓勵同事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全福所聚焦的「轉譯科學」,需要非常深入的專業與豐富的實務經驗,更重要的是轉譯過程中,各環節的整合工作,因此,十分仰賴團隊間的默契與專案管理能力。
「台灣生技其實不缺乏資質好的人才,」但簡海珊觀察發現,台灣訓練出來的人才,比較傾向於沉默,而沒有勇於表達自己意見的習慣,「尤其是與高階主管開會的時候,他們常常會行駛緘默權。然而,這並非他們不懂,也不代表他們真的同意,甚至在全體決定後私底下又會冒出不同的聲音。」
「自己的意見不一定就不好,」因此,簡海珊總是鼓勵同事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對於他們提出來的意見給予極大的尊重與信任,她認為每位員工都是在第一線接觸實際問題的人,「當決策者面臨抉擇,而公司內部卻沒有正反意見的激盪,我反而不敢做出決定。」
簡海珊回首過去,她一直以誠信作為待人處事最基本的原則,也正因為她的真誠,在她的人生路上總有上司、朋友、同事及家人滿滿的照顧與關懷,她滿懷感激地說:「我其實不求別人回報我,但目前為止,我發現自己永遠都是被朋友幫忙的那個人,任何當我需要的時候,總有師長、朋友在身旁鼓勵、支持我。」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39

更多台灣生醫康產業報導,請鎖定環球生技: https://news.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