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創新、人才培育

台灣生技醫藥研發的永續經營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6-04-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鄧哲明/台灣大學醫學院 名譽教授、台北醫學大學 講座教授

多年來,台灣的生技醫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不少瓶頸,以藥物審查為例,除了要先送交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尚需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 再次審查,過程平均費時半年,甚至更久。

反觀美國只由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負責藥物審查,流程也比台灣短。為了提升審查效率、加強生醫產業的諮詢、輔導功能,目前已有越來越多人主張CDE應該行政法人化。

整體而言,台灣在藥物研發及週邊服務的產業鏈其實相當完備,從新藥探索、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到製造及行銷,每個環節都有達到一定水準的機構和廠商,生技公司也如雨後春筍不斷增加,但即使如此,如何「永續經營」才是產業的發展關鍵。

要做到永續經營,必須以「新藥研發」為目標,其中「研發創新」及「人才培育」則為兩大關鍵。

轉譯醫學思維提升 選題創新及競爭性

國內目前約有100多個研發中新藥進入二期、三期臨床試驗,其中約有60%自國外引進,本土學術界研發的項目僅占8%。

其實國內的藥物研發環境建構尚稱完善,醫藥的基礎及臨床研究已有卓越成績,產業投入也十分活躍,但大部分生技公司規模不大,且多未設置核心實驗室,通常自國內外引進新藥案源,再委外進一步研發,公司內部沒有研究團隊持續研發後續產品。

也因此,一旦藥物未能開發成功,公司很容易陷入經營困境。

過去的學者多認為要專注於研究,不碰商業行為,但現今已經是以「知識經濟」為主的時代,如果研究成果有機會發展成新藥、新醫療器材,或新的診斷試劑,應該要先申請專利保護再發表,而非一味求快,讓成果在發表之後見光死。

產業界若能...